歷史城市遺產保護應遵循四原則
admin
2006-09-21
來源:景觀中國網
南京名城會即將開幕,名城保護也成了當下熱門話題。昨天上午,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先生來南京,為南京市民作了一場生動的演講———《中國
南京名城會即將開幕,名城保護也成了當下熱門話題。昨天上午,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先生來南京,為南京市民作了一場生動的演講———《中國歷史城市遺產的保護與合理利用》。記者就他演講的相關論點,采訪了阮教授。
○在這20多年中,城市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城市發展了,但我國原來非常富有特色的城市,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逐漸失去了記憶,千百個城市差異越來越小,面貌越來越趨同。對此現象,您認為古城保護中存在著哪些錯誤觀點與行為?
□有的把城市遺產保護看作是城市發展的障礙,把保護與發展看作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認為在歷史古城中建設性破壞是必然的,看不到歷史遺產潛在的價值,把傳統特色看作是落后的,和現代化不相容;許多人認為“舊城”就是過去歲月留下的破爛攤子,是城市發展的嚴重包袱,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所以就常常將舊城區的老宅舊屋全部拆光,然后在平地上蓋新樓。但這樣一來把城市原來的文化遺存、城市風貌以及地方風情,全都一掃而光,也就是把城市的歷史文脈全部割斷了。有的片面理解保護古城就是恢復歷史遺跡,重建古建,熱衷于修廟蓋塔,新建傳統特色街,以致拆了真古董去建假古董;有的認為保護古城只是為了發展旅游需要,一味追求經濟回報,以致出現許多短期行為。
○您認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有哪幾種好的規劃模式?
□一種模式是保護舊城,盡量保護基礎的傳統風貌,不在基礎內大拆大建;同時在舊城外開辟新城,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這樣既滿足了現代建設的需要,又緩解了舊城中人口過密、居住條件差、交通擁擠的矛盾。江蘇的蘇州就是采取的這種模式;另一種模式是保護舊城的主要格局和主要文物古跡,并對舊城進行改造和建設;同時向舊城四周輻射,進行新的城市建設。西安、南京等地的城市總體規劃就是這一模式的實例。
○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您認為應遵守哪些原則?
□我認為應遵守四個可行性原則———
原真性。要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原先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要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整治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維修是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修補要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式原樣,以求達到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整體性。一個歷史文化遺存是連同其環境一同存在的,保護不僅是保護其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的環境,特別對于城市、街區、地段、景區、景點,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的風貌。整體性還包含其文化內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區就應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動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環境對象。
可讀性。是歷史遺物就會留下歷史的印痕,我們可以直接讀取它的“歷史年輪”,可讀性就是在歷史遺存上應該讀得出它的歷史,就是要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不要按現代人的想法去抹殺它,大片拆遷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讀性的原則。
可持續性。保護歷史遺存是長期的事業,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朝一夕恢復幾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保護古城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歷史遺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歷史傳統、建筑的精華,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從中可以滋養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和城市來。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