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絕響 灰塵也是歷史
admin
2006-08-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上海雙年展的第一批展品———1950年代制作的中國古建筑模型昨天到位。它也是“年齡”最大的展品。據悉,這些模型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陳列至今,堪稱該校的“鎮校
上海雙年展的第一批展品———1950年代制作的中國古建筑模型昨天到位。它也是“年齡”最大的展品。據悉,這些模型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陳列至今,堪稱該校的“鎮校之寶”,將被布置在上海美術館底樓大廳的中心位置。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胡長夫建議工作人員保留模型上的灰塵。
54年前,陳從周聘他任教同濟建筑系
蘇州靈巖大殿模型、蘇式鴛鴦廳模型等4件模型均為1950年代前后同濟大學具有傳奇色彩的兩位教員制作的,他們是來自蘇州的匠人徐永甫和徐和生師徒。據同濟大學的一些老專家回憶,師父徐永甫駝背,很瘦小,在來同濟前,他是建造房子時的“總指揮”,卻并不依托簡單的說教,是用押韻的吉祥語言唱出來;徒弟徐和生更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第一次去北京,在雍和宮前站了半小時,便能把整個建筑的構造以模型的方式完整再現。他們不但對中國建筑的建造技術爛熟于胸,后來還參與了一些新式建筑的構建,建筑學家戴復東院士回憶,往往是設計圖還未完成,他們的模型就已經完成了。
1952年,古建筑、古園林專家陳從周結識了正在蘇州主持一個古建筑的落架大修的徐永甫,并被他高超的技藝打動,聘請他到當時的同濟大學建筑系。徐永甫和徐和生為很多中國古典園林制作了模型,除作為教學工具之外,還具有保留古建筑構造資料的重要功能。上周獲得職業生涯第一個分站冠軍后,昨天巴頓在上海再奪龍舟賽冠軍早報記者高劍平 圖
從古代尋找“超設計”
雖然當時曾有很多類似模型,但完整保存至今的只有8件。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婁永琪告訴記者,這些模型從1950年代起就被放在教學樓的過道里,還有一些構件在建筑歷史教研室的窗口做展示。“在上課的必經之路,總能看到這些模型,活生生的中國古典建筑樣本影響了每個學生。”他說。
除了將古建筑構造完整展現外,這些模型還是精美的工藝品,門窗上均有精美的雕花,至今仍能靈活轉動。“這些模型不僅僅是老建筑的縮小版,更是包含了多種手工藝和人文觀念的中國古典建筑的縮影,”婁永琪說,“他們走進上海雙年展,可以告訴觀眾什么才是古老中國的設計。”
四件有著幾十年歷史、承載眾多中國古建筑文化的模型,在展出時將不改布滿灰塵的狀態,在雙年展工作人員打算打掃灰塵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吳長福堅持認為,灰塵就像“包漿”一樣,保留了更多的歷史記憶,掃除了無疑是對模型本身的破壞。
沒有建筑圖紙,也不用另行謀劃,中國古典建筑工匠講究的是“心手合一”,把這些濃縮的模型引入雙年展本身是一種創意,是對“超設計”主題的重新定義。“此次展覽中還將復制中國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構件斗拱,并引入更多代表傳統文化的作品,嘗試從古代找到‘超設計’的蹤跡。”上海雙年展總協調人張晴表示。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