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住宅規劃:自然為景,造景添花
admin
2006-07-13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在山溪旁的一個峭壁的延伸,生活空間靠著幾層平臺而凌空在溪水之上,一位珍愛著這個地方的人就在這個平臺上,他沉浸在瀑布的響聲里享受著生活的樂趣。 20世紀美國建筑大
在山溪旁的一個峭壁的延伸,生活空間靠著幾層平臺而凌空在溪水之上,一位珍愛著這個地方的人就在這個平臺上,他沉浸在瀑布的響聲里享受著生活的樂趣。
20世紀美國建筑大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如此描述他自己的作品“流水別墅”,一個美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經典之作。
1937年建成的流水別墅是建筑大師僅為其好友度身定造,與之相比,今天的水景住宅受到越來越多高端人群的喜愛,由此也開始身價翻漲。但與這個經典之作相比而言,目前武漢更多的水景住宅卻陷入惟水而景的狀況。在一些開發商眼中,擁有了天然的水資源,就是擁有了一份獨享的景觀,不僅要離得很近,而且要圍得很緊。一些本來就不寬闊的湖泊等自然水體,被高層甚而是超高層建筑群一圍,由上而下俯視,猶如一個“水溝”,景觀性大打折扣。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以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是對古代自然水景的最好詮釋。現代的水景住宅,又該用怎樣的設計來演繹呢?
水景營造,人性為先
水景住宅,首先必須有水,另一重要特點在于"景"字上,即小區內的水,必須是構成一定景觀的,具有一定景觀效果的;對于小區的環境優化、人居質量的提高、生態效益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積極作用的,才可以稱得上是水景住宅。
有專家指出,目前許多水景住宅在設計上往往以觀賞為主,只發揮了景觀功能,而忽視了人的參與性,如垂釣、游戲等實用功能并沒有受到重視。其實,水景住宅應當充分尊重人們親水的權利,給人以享受的空間。在一個小環境中縮短人與水距離的一個方法就是設置親水平臺和親水步道,在較為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人融入到水景中。
親水平臺是一個人可以最親密地接觸水的場所,可以滿足人們賞水、嬉水的雙重需要。親水步道一般是緊貼水岸的走道或是由多級沿河岸的臺階組成的,有些臺階淹沒于水面以下,有些則高出水面,這樣,就可以使人們的親水活動不受水面高度變化的影響,沿著石階在水邊漫步的同時,只需彎下身子,就可接觸到水,與水的親近程度非常密切。
在設計步道時應降低踢板高度,加寬踏板寬度,這樣可以提高臺階的舒適性。親水步道盡量不要太直,應該曲折一些,并且每隔一定的間距,設置一些小品景觀,豐富水景內容,增加人們的欣賞興趣。
此外,根據居住環境內不同的居住人群,也需要設置不同的水景。設置適合兒童玩樂的水景設施,既要符合兒童喜歡嬉水的天性,適于他們的尺度,能夠發揮兒童想像力,增強動手能力,又要更多地考慮安全因素。如在設計中可以運用線式水面(如溪流等),和小環境結合得比較緊密,一般都較淺,不會發生什么危險。同時,溪流還可以和橋、石塊、雕塑、綠化以及各類休息設施結合創造出豐富、生動的室外空間。
而對于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水體設置應以觀賞為主,采用自然水池,池上設橋,池中種植睡蓮或荷花的傳統手法,這樣比較符合老年人喜清幽、恬靜的性格。結合水面設置一些水榭,內置座椅,老人可以在里面休息、打牌、下棋。
水景生態,尊重自然法則
水景資源的稀缺性,也讓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意識到水景住宅的生態性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但究竟如何真正實現水景的生態性?一些園林景觀設計師們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
首先是,降低臨水居住建筑密度,或將建筑一、二層架空,使濱水區空間與居住區內部空間通透;其次,可調整臨水空間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形成風道引入水濱的水陸風;第三,應建立完整的自然水體綠色廊道,即沿江、湖岸控制足夠寬度的綠帶,在此控制帶內嚴禁任何永久性的大體量建筑修建;此外,小區內的水體開放空間廊道還應與小區外的開放空間系統組成完整的網絡。線性公園綠地、林蔭大道、步道及自行車道等皆可構成區內水景與居住區外的聯系通道。
對于水景住宅區內水岸的濕地、開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應當予于充分的保護,以使其構成一個連接建成區與郊野的連續暢通的帶狀開放空間,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氣和涼風引入小區內,改善環境質量。
在現代科技技術廣泛應用的時代,只要能充分尊重自然,現代水景住宅中,又何愁不能重現“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景象呢?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