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進城 背后的“大樹政治”
admin
2006-06-30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一連幾日,筆者在長沙市所屬的長沙、望城、瀏陽、寧鄉四縣市農村走訪,所到之處,幾乎沒有見到一棵像樣的樹。筆者在瀏陽河花木產業帶采訪時,從一位從事花木生意的劉老板口中得
一連幾日,筆者在長沙市所屬的長沙、望城、瀏陽、寧鄉四縣市農村走訪,所到之處,幾乎沒有見到一棵像樣的樹。筆者在瀏陽河花木產業帶采訪時,從一位從事花木生意的劉老板口中得到證實:“現在,周圍幾個縣市除了掛牌保護的,別說是大樹,就是值錢點的樹蔸也基本上被我們挖光了。”市場的需求加上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管理的缺位,使得大樹進城幾乎是一路暢通。
伴隨著“園林城市”、“生態城市”、“森林型城市”等城市理念的興起,伴隨著“廣場工程”、“綠化工程”以及“道路工程”的輪番上馬,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樹進城運動在百姓的視線之外發起,又在監督的視線之外成為爭相模仿的流行趨勢。
大樹進城對那些在鄉村土地上生長了幾十上百年的大樹來說,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經過兩次移栽,能存活下來的已經不足50%;就算萬幸活了下來,也早已成了“斷臂維納斯”,美感不復存在。當然,對大樹周邊環境生態,更是徹底的破壞。
大樹被迫為之服務的政治,當然不是著眼于社會共同利益的公共政治,而大多只是著眼于官員私人利益的私人政治。所謂“大樹政治”,如果被簡單地等同為“大樹底下好升官”、“大樹底下好發財”之類,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差池。
善變的“城市的形象”前后完全不一——當他熱衷于修寬馬路時,寬馬路就是唯一的“形象”,大樹可以被毫無顧忌地砍掉;當他熱衷于修大廣場時,大樹又成了支撐“形象”的寵兒,非要花大價錢買大樹進城不可。但是,私人政治向來都是“目標專一”而“急功近利”的。
除此之外,“大樹政治”的另一個更重要特征在于:施行和問責意義上的雙重零成本。首先,一手決策并施行“大樹政治”者,是不需要預先支付任何成本的。他只要“拍拍腦袋”,然后“大筆一揮”,經費方面則由地方財政照單全付——即便是為一棵樹支付58萬雪花銀,付起款來眼皮也不會眨一下。其次,“大樹政治”的非意圖后果,同樣不需要他賠付任何代價。哪怕種下去的大樹全都死光了,那也只是“自然原因”,“非人力所能干預”也,大樹被挪死了,人卻挪活了——這個意義上,搞“大樹政治”永遠沒有失敗的可能。
財政軟約束造成公共資源為私人利益服務,監督懸空化造成權利被排斥成一無所知的局外人,問責虛無化造成脫韁的權力在公共領域內撒野,這就是“大樹政治”的全部。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