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高價建綠,面子工程引爆“綠色泡沫”
admin
2006-06-30
來源:景觀中國網
編者按:近年來,有些城市在綠化建設中存在“高價建綠”的不良傾向,高價購買大樹古樹,動輒幾萬元、十幾萬元,保證不了成活率,造成巨額的資金和生態浪費。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管理
編者按:近年來,有些城市在綠化建設中存在“高價建綠”的不良傾向,高價購買大樹古樹,動輒幾萬元、十幾萬元,保證不了成活率,造成巨額的資金和生態浪費。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貪大求洋,甚至是腐敗問題。
近年來,一些城市進行城市綠化時,熱衷于采用移栽大樹的方法,不惜花費大量資金把大樹古樹名樹移栽到城里,造成大量樹木死亡。
調查顯示,在引進數以萬計大樹、古樹、珍稀樹種的貴陽市,移植大樹的死亡率超過70%。據《焦點訪談》報道,近年來,在貴陽市里不僅有從山區移栽的大樹,而且還有一些原產地在國外的熱帶樹木也移栽到了城里。有關專家說,這種做法會帶來外來物種的入侵和病蟲害的傳播。
大樹進城制造“綠色泡沫”
目前,有許多地方將大樹進城視為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提高綠視率、美化城市景觀的一劑“速效藥”。
建設“森林型生態城市”是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主張,其目的是呼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近年來,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相繼走建設“森林型生態城市”這條路,加快城市綠化步伐,移植了數量可觀的大樹、古樹進城。為此,很多大中城市爭相效仿,全國刮起了一陣“大樹進城風”,且愈刮愈烈。據報道,北方某市曾耗資2億元購買50萬株大樹進城;浙江某地從廣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購買了500余株樹齡在100—400余年的古樹用來裝扮城市;湖南省近年來共采挖大樹1000萬株左右,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植物500萬株;在蘇北某新建地級市,耗資上千萬元,一下移植了數千株大樹進城。該城新區的幾條主要干道上,一夜之間都冒出了許多胸徑達30厘米左右的大樹,使這個剛建成5年的新城區一下變得“郁郁蔥蔥”。盡管這些大樹都戴上了遮陽帽,不過幾天后,許多大樹都垂頭喪氣,葉卷枝黃了,看來一下變成“城市戶口”并沒有讓這些大樹興奮起來。
專家指出,成年大樹,尤其是古樹的可塑性較低,一旦移植,樹體加速老化,2至3年內處于假活狀態,即使3至5年確定成活,也大多在幾年,十幾年內變成缺乏生機的老樹,逐步喪失環境生態功能。
在建造城市景觀的時候,許多地方從主觀意識出發,認為名貴的就是好樹種,把植被做成工具,一味追求“看上去很美”,由于沒有考慮植被自身的特性以及植物群落的穩定性,有時候甚至把相克的植物生硬地組合在一起,結果城市綠化成為短期行為。
一位林業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大樹進城中,一些領導不顧本地情況模仿套用其他城市的綠化模式,結果是花了大錢換來一大片死樹枯枝,制造出的只是一堆“綠色泡沫”。
美麗工程反映急功近利
從1992年8月1日施行《城市綠化條例》以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創建園林城市的任務也相應增大,人們對城市綠化的認識,已經從可有可無的點綴,提高到象征一個城市的文明品位、生態環境之優劣去看待。可是,不少地方官員卻把城市綠化當作自己的“面子工程”,以賺取上級領導對他所管轄這個地方的第一印象,而這個印象就是政績印象。
專家指出,急功近利、貪大求洋的“高價建綠”,其實與熱衷于造“大馬路”、“大廣場”的心態如出一轍。問題同樣出在決策者的思路上:需要速成的城市“標志性建筑”,就常常不顧及高額的投資成本和資源代價;環保概念吃香、需要考核綠色GDP的時候,往往也是同樣的不惜血本,參天大樹一夜之間長不起來,那就花錢去別處買回來。高價建綠表面上看是綠化工作思路出現偏差,其實折射出當前部分地方官員急功近利的心態。
高價建綠除了政績等方面的因素影響之外,某些官員頭腦還缺乏原生態保護意識、缺乏對規劃的細化、缺乏對城市綠化建設規模和進程的把握。記者在某省城調查時發現,目前許多城市的綠化規劃,只注重城市形象、外觀上的設計。不注重保護自然現狀的設計理念,這不僅犯了破壞原生態的大忌,而且助長了“高價建綠”的歪風。
從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大廣場越建越多,大綠地越修越大,大樹林越種越全……在這種態勢之下,一座城市率先搞大樹進城,就會引發眾多城市的跟風與效仿,把特色與傳統一概拋到腦后。
雖說這種貪圖多、大、全的城市綠化建設之中存在著盲目追求政績的影子,但決策者、規劃者對于保護城市原生態這樣具有前瞻性的知識知之甚少是導致“高價建綠”成風的根源所在。
綠化要有生態安全觀念
多年來,一些城市的綠化為追求綠化覆蓋率與綠量,將“大樹進城”作為改變城市景觀的法寶,在加速綠化景觀上可謂做足了文章。
表面上看起來,直接移栽造出了一些“城市森林”的景觀,確實美化了城市。但實際上,千里迢迢進城的大樹古樹維護成本非常高,有些名貴的樹種、花草往往需要高昂的養護成本,也不一定能適應當地環境,甚至保證不了成活。這樣,不僅造成巨額的資金浪費,還造成一定的生態損失。
南京林業大學環境園林學院院長薛建輝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每棵大樹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與生長地的土壤、土中的生物、樹下地被、樹上的鳥獸昆蟲,形成了良好的共生關系,生態關系趨于和諧。大樹被移栽后,整個群落的生態必將受到嚴重破壞,與其改善城市局部生態環境相比,可謂得不償失。
雖然建設部早在1999年制定的《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中,對大樹移植就有專門的條款。但面對愈演愈烈的大樹進城之風,2002年底,建設部又頒布了《關于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凡大批量的大樹遷移和大規模樹木更新,要組織專家論證簽署意見,并經省級園林綠化主管部門批準”,要求嚴格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精心培育和養護苗圃中的小樹,耐心等待小樹長大,用科學的態度和辛勤的勞動從容地建設我們的國家,裝扮我們的城市。另外,依據《森林法》和《國務院城市綠化管理條例》相關規定,移植樹齡較長的大樹必須由當地政府批準,否則可視為違法行為。調查表明,目前采用“大樹進城”以迅速達到城鎮綠化的省區為數不少。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面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綠化覆蓋率低下和城市森林建設剛剛起步的情況,將生態安全概念引入城市綠化已經刻不容緩。考慮到“大樹進城”給城市和原生地帶來了雙重的生態風險,目前的大樹進城模式要盡快得到修正。
高價建綠凸現腐敗行為
綠意盎然的城市讓人賞心悅目、心情舒暢,所以,有人把綠化形象地比喻為“美麗工程”。可一粘上“工程”兩字,就很容易引人注意——現在有的城市高價購買大樹古樹,動輒幾萬元、十幾萬元,保證不了成活率,造成巨額的資金和生態浪費。對此有關專家指出,這“高價建綠”的背后,可能有獵奇的成分,有急功近利、貪大求洋的因素,同時也不排除腐敗行為。
據報道,杭州市曾查處過一起園林綠化系統經濟受賄串案,涉案范圍包括市綠化辦,以及除蕭山區、濱江區以外的其他6個城區的綠化辦,并從綠化系統延伸到部分區、市、縣的建設系統,該市園林文物局綠化處原處長、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田益民及部分城區綠化辦的6名負責人紛紛“落馬”。案件水落石出后,人們目瞪口呆——沒想到這美麗工程的背后是如此齷齪!他們的作案手法幾乎如出一轍,都是利用工程招投標、施工單位資質審查、施工質量監理、支付工程款等權力收受賄賂。尤其是在工程招投標及工程款支付兩個環節上,他們權錢交易的“效益”達到了最大化。
這雖然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但近幾年各地園林綠化系統官員因腐敗“落馬”的新聞還是為數不少的。如官職不大的鄭州市綠化工程管理處副主任李柏興,一個綠化工程就受賄了10萬元,加上以前的“收入”,被判刑11年。許多城市在“大樹進城熱”中高價收購大樹、古樹、珍稀樹木,也造就一批借機牟取暴利的腐敗分子,在他們挖樹、賣樹、“倒”樹的同時,因囤積居奇而干枯死亡的大樹不計其數。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綠化建設工程方興未艾,政府專項資金投入也日益加大,動輒就是幾億十幾億的龐大數目。專家認為,如果在工程招投標、施工單位資質審查、施工質量監理、支付工程款、財政資金劃撥后等環節缺乏有效的制約和監督,相關部門沒有及時介入,覺悟不高、以權謀私的人便會趁機“伸手”,“高價建綠”“應運而生”也不是怪事了。
有關專家認為,高價建綠,實際上是一些官員浮躁心態、大搞“政績工程”在生態建設中的反映。做任何事情,如果與政績掛鉤,與形象工程聯系起來,干起來難免心浮氣躁,也顧不得科學,顧不得統籌兼顧了。不解決這些問題,此事還會發生。
對此,有關專家指出,制止“高價建綠”,官員要樹立科學發展觀,要有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而促成官員“官念”轉變的關鍵,在于建立嚴厲的公共項目績效問責制度,使浪費民眾血汗、辜負民眾信任的官員付出應有代價;通過強化財政預算的約束力,建立民眾“參與式預算”來制約官員的權力,直至讓民眾真正決定官員的命運。只有官場生態得到了有效整治,包括城市生態建設在內的諸多工作才可能真正做好。
新聞摘要:建設部稱要堅決制止城市“高價建綠”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日前說,現在有的城市綠化建設中存在“高價建綠”的不良傾向,高價購買大樹古樹,動輒幾萬元、十幾萬元,保證不了成活率,造成巨額的資金和生態浪費。仇保興表示,要堅決制止這種急功近利、貪大求洋的做法。堅持只用對的、不用貴的,多用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明顯的鄉土樹種,要用最少的錢,建更多的綠。
媒體觀點:新京報:公共服務應遵循市場邏輯
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以決策公開求民眾共識,讓民眾更多地參與公共服務決策。作為公共服務的對象,民眾不能在公共服務的整個進行過程中,充當袖手旁觀的賓客;作為公共服務所有成本的承擔者,民眾也有權知曉與監督龐大開支的流向。對公眾權利的程序性保障,既會讓公共服務決策過程變得處處精打細算,也會在公共服務進入實際運行后,一旦出現“泡沫”苗頭,能夠被及時叫停。
另外,要以運作開放求市場效率。城市綠化也好,馬路建設也好,都應當實施招標制,讓眾多民營、外資企業加入到城市公共服務的進程中。
中國青年報:“高價建綠”背后的權力美學
“高價建綠”的背后,其實是一種強大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威權。學者朱大可在《權力美學的三種標本》中寫道,這場城市化運動,省略了公民投票、專家評審、議院批準程序、民事訴訟和艱難募集資金的過程,以低廉的征地、材料和時間成本,粗暴地制造出城市變臉的奇跡。
用朱大可的話來說,這是一種“權力美學”。它試圖讓民眾接受這樣的理念:大尺度、大體量和大景觀。“權力美學可以炫耀權力和資本的存在,但卻與公民的幸福風馬牛不相及。”
光明網:“高價建綠”背后的政績浮躁
其實,“高價建綠”只是一種“綠色泡沫”,得不償失。而一些城市卻熱衷于此,便是某些官員的政績浮躁作怪。城市有了綠,官員的臉上便有了“光”,以致于不惜代價搞高成本的“綠化工程”。因而,要制止“高價建綠”,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改革官員政績考核辦法,既要看城市的綠,又要將綠的成本納入考核指標,確保城市綠化科學、適宜、低成本運營。
《人民論壇》 ( 2006-06-16 第十二期 )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