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工業保護的深圳符號
admin
2006-06-23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一位中國青年多年前在美國一所大學上考古課,最后要搞發掘實習了,教授說:“我們實習的對象是一座水電站的遺址。”作為從古老中國來的學生,這位中國青年心里暗暗發笑,笑話美國
一位中國青年多年前在美國一所大學上考古課,最后要搞發掘實習了,教授說:“我們實習的對象是一座水電站的遺址。”作為從古老中國來的學生,這位中國青年心里暗暗發笑,笑話美國人沒有歷史竟慘到這種地步。今天,這位青年人在最新一期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上撰文說:“在這件事情上,我與美國人是有差異的。對他們來說,廢棄的水電站屬于‘過去’,屬于‘歷史’,而我當時體會不到這一點。”這位年輕人叫唐曉峰,如今是北京大學城環系教授。他的這篇題為《對工業遺產的認同》的文章,只是這一期《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封面專題“聚焦工業遺產”的“開篇語”。
實際上,今年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而今年活動的主題就是“重視工業遺產,提高對其價值的認識,并對工業遺產采取保護措施”。《中國國家地理》的這個專題雖然有點晚,但做得還充分—從德國的魯爾到中國的沈陽,從1865年創建與黃埔江畔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今江南造船廠)到“離我們最近”的“三線建設”工業遺址,再到從軍工廠轉型為藝術區的北京798。在經歷了“推倒了重建”之后,我們雖然也開始了工業遺產保護方面開拓性的嘗試,但工業遺產保護對我們而言依然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新課題。而在深圳,舊廠房改造的系統工程也正在被各級政府納入正式日程。但我個人更認為,在保護的過程中,找準自己的特點更重要,我們沒有“大煙囪”,我們沒有“軍工廠”,我們沒有“包豪斯”,但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符號,我們有不同于鋼筋水泥的大批臨時性的鋼架廠房,我們有寄托了大批早年闖蕩深圳的人情感的安置區,我們有打工人群臨時落腳暫住的所謂“農民房”……所謂創意,就是“舊元素的新組合”,我們期待我們在工業保護方面的“深圳符號”。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