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如何變“災”為“寶”?
admin
2006-06-14
來源:景觀中國網
我國部分城市雨水資源豐富卻常常因而導致洪澇災害,并伴之于城市生活的水質性缺水。傳統的城市排水建設模式顯然已不能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怎么辦?開發利用地下空間
我國部分城市雨水資源豐富卻常常因而導致洪澇災害,并伴之于城市生活的水質性缺水。傳統的城市排水建設模式顯然已不能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怎么辦?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城市雨水綜合利用系統,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選擇。
以福州為例,來自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的陳壽標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現狀:雨多用少,疏、排為主
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福州降水相對集中,加上地處閩江下游,入境客水量豐富,水資源總量巨大。但是,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不僅給城市排水系統帶來巨大壓力,也導致50%左右的水量以洪水的形式流掉。近幾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福州城市用水的供應日趨緊張。
陳壽標指出,從現狀看,福州雨水系統存在五大問題:
一是城區不透水面積加大。隨著城市基本建設的加快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區的可滲水面積不斷縮小,地表徑流量加大從而加劇了排水管道的負擔。
二是內河排水速度有限。當遇到暴雨時,內河水位上漲往往高于排水口導致內澇,而當外江水位也上漲時,排澇站工作能力不夠時更會加劇內澇。
三是地下管網系統尚不完善。雨水管道尚未完全覆蓋城區,部分雨水管網已經老化,容易堵塞。
四是依賴山區水庫存在危險隱患。山區水庫蓄水調節確實在城市防洪防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這就像在城市頭頂懸了一個“大水盆”,一旦水庫被迫泄洪或發生決口,其隱藏的危險性不言而喻。
五是雨水利用基本空白。基本上以疏、排為主,還沒有將雨水作為一種資源加以利用,也缺乏系統的雨水利用規劃和雨水利用工程。
利用地下空間留用城市雨水
陳壽標說,利用地下空間建設雨水蓄水、凈化系統,不占用城市原本緊張的地面用地,并且方便回收水的供給,可實現雨水的就地利用,規模可大可小,選擇性大。另外,相對于山區或地面水庫而言,地下蓄水更為安全,利用率更高。
陳壽標說,城市中可用于雨水利用的地下空間資源很多。比如,建筑物地下空間,是建設雨水利用設施的良好場所。建筑物地下空間收集的雨水多是來自屋面的較為清潔的雨水,只要經過簡單的處理就可作為生活雜用水直接通過管道供給建筑物,收集路徑短、污染少、回用管道簡捷。這種做法,在日本、德國很廣泛,英國的世紀穹頂也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再比如,道路地下空間,是建設城市給排水系統的最主要空間。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基本上都是沿道路地下空間布置,因此,直接利用道路地下空間建設蓄水和排水設施對城市雨水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典型的建設模式如日本的地下河川,通過修建地下隧道形成地下水道,既有蓄水功能,又能在降雨過度時發揮蓄水排水功能。
又如,廣場、綠地地下空間,是建設區域性大型雨水利用系統的理想場所。這些公共開放空間往往具有較大的匯水面積,可收集的雨水量大,并且周圍往往圍繞著重要的建筑群,通過修建大型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既減少了地面積水的隱患,又為周圍建筑提供雜用水、廣場清潔用水、綠化用水等。柏林的波茨坦廣場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
系統規劃多種模式
陳壽標提出,從總體來看,規劃城市的雨水綜合利用系統,應從恢復地下空間蓄水功能和縮短雨水被重新利用途徑兩個基本原則入手,模式可以多樣。
以福州為例,可以依托生態綠地建設蓄水回用系統。生態綠地及生態濕地是雨水天然的過濾場,這種生態凈化雨水方法在歐洲城市有著廣泛的運用。根據《福州市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將重點建設“環福州市綠色屏障”,面向城區的山地林地森林覆蓋率達80%%,規劃總面積150平方公里,呈環狀環抱城區,平均帶寬2公里。可以依托環城生態構建地下蓄水庫,收集經綠地過濾凈化的雨水,經過簡單的處理就可以用于供給居住區的生活雜用水以及綠化用水等。
也可以利用城市干道地下河川。選擇城市干道建設大型的排水通道形成“地下河川”直接與閩江連通,既能迅速排水,也能截流雨水回收利用。排水通道也可以考慮采取共同溝形式建設,在作為地下河川的同時可以收容其他市政管線,從而形成集約性的管線建設模式。
另外,還可以利用城市大型廣場建設地下雨水水庫,并與周邊建筑的屋頂綠化相結合;在生態居住區建設中,規劃建設雨水利用系統,并將雨水處理后直接回用于小區內,實現雨水的自循環;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可建設獨立的雨水利用系統,例如一些高級酒店、辦公樓、市政大樓、大型商場、體育場以及學校等,都可規劃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在全市范圍內構筑分布式的雨水綜合利用系統。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