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園林綠化的助推器
admin
2006-06-12
來源:景觀中國網
加強園林建設、保護生態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城市園林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維持城市生態平衡、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園林建
加強園林建設、保護生態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城市園林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維持城市生態平衡、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目前,城市園林建設日新月異,但也出現了一些生態流于紙面、功能混淆不清、形象千篇一律、設計粗制濫造等問題。只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真正促進風景園林事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對園林的研究已經提到了科學生態的層面上,園林已經越來越多地與生態學結合起來,以解決當前城市中越來越嚴重的人居環境惡化問題。園林建設正逐步由以審美價值取向為主轉換到以生態價值取向為主,加強園林科學研究,依靠科技,促進園林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風景園林的發展趨勢。
園林科技為城市園林綠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保障
現代風景園林學科是以生態環境系統工程為基礎的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它以現代生物、生態學科為基礎理論體系,指導學科發展方向,園林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發展已促使現代風景園林師運用集成規劃設計方法,多項技術綜合起來,多學科協調作戰。
園林科技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大領域,一是注重城市園林綠化生態理論研究,為“規劃建綠”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加強城市園林綠化使用技術的研究,例如植物病蟲害防治研究,以提高城市綠地的存活率;三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研究。包括區域性物種保護與開發、珍稀動植物物種異地保護等工作;四是強化園林植物育種及引進培育實驗。同時大力推廣城市綠化科技成果,加強城市綠化科技服務推廣體系建設,搞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它們為城市園林綠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技術保障。
用科學的理念規劃城市綠地系統,發揮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功能
應用生態學理論與系統理論規劃建設城市,建立城郊結合、城鄉一體化的大綠地系統是城市實現理想健康人居環境的基本要求,也是規劃者對生態設計理念及設計方法的自覺認識和實踐。
城市化過程往往是破壞了自然界生物之間、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所形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體系。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可以說是一個與城市化相逆的過程,是一個恢復與再造自然的過程。它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理論和科學的依據,注重綠地的生態效應,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態系統、珍稀物種和繁衍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人文景觀,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內使城市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構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態功能單位,最大限度地恢復城市地域內的自然生態功能,使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基本形成和諧、共存、互動的關系。
城市園林綠地建設的實質就是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通過城市綠地規劃設計,創造一個綜合性和生態環境優化的城市綠地系統,重新塑造城市的點、軸、組團和圈的生態格局,使城市綠地景觀和城市功能融為一體,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健康性,維持大地景觀格局和自然過程的連續性。它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包含城市建設、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和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的內容,不僅僅涉及到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改造和建設,還涉及到人們的觀念、意識、倫理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各學科、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綜合分析,系統進行。
深入研究園林植物的生態作用,有效地發揮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
真正要做到科學地對園林植物進行綠化配置,必須對各種園林植物的生態功能做出全面的量和質的評價。例如,研究確定怎樣的面積比例、分布形式和結構狀態是為合理,以及如何發揮最佳審美效果。同樣,城市綠地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到綠地的面積,而且要考慮到綠量和綠視率等三維評價指標,對于不同樹種和不同植物組合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這一切不僅要有指標,還要有定量性的東西,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導我們的園林綠地建設。
總之,追求特色和科學生態是當前風景園林建設的動態趨勢,但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創造城市綠地特色是一個綜合性的大課題,它涉及到城市的歷史、文化、經濟體制、人的素質等諸多因素。而且,一個城市綠地特色的形成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而幾年或十幾年時間即可把特色破壞得蕩然無存。我們只有用法制管理,強行塑造城市綠地特色時,我們的城市風貌與特色才會逐步形成。同時,我們園林建設中,原有的技術儲備還遠遠不能滿足城市園林建設的需要,如植物材料、配置模式的選擇還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對不同植物種類與人類健康的關系還知之甚少,真正實現科學生態的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明確城市生態園林系統規劃極其重要
所謂城市綠地系統生態規劃,就是將生態規劃的思想方法應用于城市綠地規劃,即在城市用地范圍內,根據各種綠地的不同功能用途,合理布置,以獲得更貼近自然的環境,進而改善城市小氣候條件,改善市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并創造出清潔衛生、美麗的城市環境,這是改善人類生存空間環境,解決城市環境問題的最佳理論和方法。具體地說,從規劃的對象來看,城市生態規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環境敏感區的保護規劃、生態綠地空間規劃和城市外貌與建筑景觀規劃。
在明確生態園林規劃理論概念的基礎上,城市綠地系統生態規劃方法的思路體現了系統性、整體性以及生態觀,具有比一般綠地系統規劃更合理的可持續性,例如:
1.以景觀生態學中斑塊的大小、形狀及邊緣生態效應等理論應用于城市園林中點及重點面的規劃,主要尋求城市中點及主要專用綠地(面)的布置位置、大小、形式的生態效應及其相連關系,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公園、廣場、小游園及大型企業的定位、定規、定形提供生態學依據。
2.以景觀生態學中廊道的作用、結構與斑塊的關系等現有理論為城市道路、濱河等線狀綠地提供科學選擇依據,包括線狀綠地形式、樹種選擇、線與點面的生態制約與支持關系等。
3.以生物多樣性理論指導城市綠地中面上綠化的布局、數量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種間關系,為其提供結構優化方法。
4.以生態系統論,以及大環境規劃、區域規劃方式進行城市綠地系統的網絡建設,形成具有較高生態價值的城市“綠網”。
筆者認為,城市綠地建設未來發展的趨勢是:由物理規劃走向生態規劃;生態規劃強調人在城市中的主導地位,綠地規劃則更強調生態過程和生態屬性;由土地利用規劃走向綠地景觀功能單元規劃:綠地景觀規劃將不同綠地利用格局作為城市各種功能單元來看待,著眼于系統功能的綠地景觀規劃將對綠地的景觀單元作用更加注重;由“點、線、面”規劃走向綠色網絡規劃:城市綠地規劃由點、線、面布局走向“綠網”規劃,城市綠地景觀網絡規劃的核心是建立起符合城市綠地景觀秩序的風格體系;由靜態規劃走向動態與可持續規劃:未來的綠地規劃是一個動態調整過程,并為城市發展留有充足余地。從綠地系統可操作的角度看,城市綠地動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內涵包容了橫向的協調論和縱向持續論,其具體表現大致在結構性協調、功能性協調、區域性協調和階段性持續四個方面展開;由鄉土化到國際化再回歸到鄉土化,特色的強化將成為今后城市園林建設的主要目標。本文作者為建設部風景園林專家組成員 王浩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