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歷史文化名城大多數名存實亡
admin
2006-05-29
來源:景觀中國網
對于中國人來說,中式建筑不僅是一種情結,更是一種血統。關注古民居的保護和利用,探討中式建筑文化本源不僅是一個學術命題,同時也是一種系統的社會工程和民族工程。 作
對于中國人來說,中式建筑不僅是一種情結,更是一種血統。關注古民居的保護和利用,探討中式建筑文化本源不僅是一個學術命題,同時也是一種系統的社會工程和民族工程。
作為中國人,在研究古城保護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保護城市的歷史人文積淀,能夠繼承和發揚民族建筑的精華品質,并有重點、有價值地繼承和發揚,使之更適合現代人的居住需求。這些命題,都是5月26日、27日在蘇州參加中國古民居保護和利用論壇的專家們所關注的。
羅哲文、謝辰生、王景慧、李先逵、董光器等數十位專家云集蘇州,各發所言,探討中國古民居保護和利用的現狀與未來,并對蘇州的實踐經驗予以解析。本版就專家提出的有關古民居保護的現狀、經驗以及未來做如下歸納。
現狀 民居,是城市活的歷史
王景慧(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會長、原建設部規劃司副司長):蘇州以水城為美稱。小橋、流水、院墻、窄道等等,這些構成了蘇州古城的歷史風貌。保護這座古城的基本風貌,不僅僅要保護這些古建筑和現存的格局,還要保護人們在這個環境中的生活的延續性。人的生活狀態和環境共處好了,才能呈現出歷史的原貌,體現出這個城市的風土文化內容。
蘇州的平江歷史街區、山塘河沿岸,都保護得很好。這些保護,不在于建筑環境的大省,而在于保護中采取的方法。你用了什么方法是最有效的、最得力的,那么才能說你保護好了古城。我國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并不要求大家都用同一種保護方法,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合適的保護方法,這才能說你保護好了古城。
目前,對于基礎設施差的古民居區域,有的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搬遷,也有的可以采用政府補貼一點的辦法,改善居住者的生活環境。盡管不能一次達到人們的要求,但是這種漸進的方法就很好。
此外,對于近代建筑或不是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操作來進行合理利用。上海在近幾年出臺有關近代建筑保護條例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尤其是對歷史保護區、歷史文化村、歷史文化建筑群,都是以采用社會化合理利用的保護方法,來解決保護資金不足的問題。
至于房屋居住條件改善后,保護得對還是不對的爭論,這些都不重要,關鍵還得看這個建筑在歷史上有什么地位?采取的修復方法是否合適?運用市場資金,社會力量進行保護,達到了效果,那就是保存了城市活的歷史!
謝辰生(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歷史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太快了,已經出現了諸多破壞歷史文化遺跡的現象。今天,我們一定要吸取這些城市建設留下的教訓。
我國現在有103個歷史文化名城,絕大多數已經名存實亡、名不副實了!而像蘇州這樣保護得好的古城,全國有幾個?及時地提出“民居保持和利用”這個問題,非常有必要。黨中央國務院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高度重視,專門確定了“文化遺產日”,這是一個大張旗鼓的舉措。“要把保護優秀的鄉土建筑和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城市化戰略的重要內容”。這句話很重要,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經驗 北京、南京保護舉措值得借鑒
董光器(北京市建筑規劃設計院專家顧問、原院長):蘇州在古民居方面精雕細刻,很受教育。我想結合北京最近的情況,著重談一下城市保護怎么實施。
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問題有兩個:第一個衰敗得非常厲害,十分破舊;第二個里面的居民都是低收入家庭比較集中,弱勢人群集中。
為解決這個狀況,目前北京政府必須采取這些措施:
第一是政策必須向弱勢人群傾斜,要解決好歷史保護的問題,只有解決了70%居民的問題,改造才能順利進行。
第二必須堅持。現在北京公布了25個歷史保護區,要在歷史保護區購買房子的人很多,現在每平方米轉讓價格已經在2000塊錢每平米以上。有人說這樣不是把社會結構改變了,把窮人區變成了富人區。我想如果是一個滯緩的過程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是一個四合院改造,不是成片改造,所以幾個四合院更新影響不了整個社會結構,經過十年二十年可能也會被社會接受。現在需要建立這個轉讓的平臺,提出比較合適的規范。
第三點是必須建立歷史保護基金,北京市政府已經從2003年開始每年向歷史保護區投入5億元。雖然數量還是很少的,可是畢竟只是開始,以此為開端進行改革。所以作為歷史保護城必須走創新的路子。
第四個措施是必須走政府為主導的路子。
第五個是政府在財政上、市政建設上必須要給予支持,確保居民的正當利益,通過這個開發來試試對城市的保護、整治、改造。
劉先覺(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南京在上個星期通過了南京市人大《南京近現代重要歷史性建筑保護條例》,這個條例公布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歷史文物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問題我們曾經呼吁過有七八年,一直非常難整,最后終于在上個星期通過了。
關于這個保護條例為什么講重要?我要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引起了省市甚至中央有關方面的重視,這就是現在南京軍區司令部里面的一個禮堂。這個禮堂是原來國民黨的伙房部,為什么原來國民黨伙房部的禮堂這么重要,因為它是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的地方。有這么重要的歷史價值怎么能隨便拆呢,抗日戰爭勝利的一個紀念價值怎么能隨便拆呢?這個建筑物現在被保護下來,已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預備將來報全國文物保護。某種程度上講,現在不是文物沒有價值,或者不應該成為文物,而是我們沒有認識到。
所以,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極力主張一定要立法,后來市規劃局、文物局、房管局都有這樣的共識,積極推動了上個禮拜重要歷史性保護條例的通過。所以很多事情我們要積極爭取,光是等是不行的。
李先逵(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副會長、原建設部外事司司長):第一個關于指導思想的提升,假如這些遺產在我們手中消失掉了,那我們就對不起我們的祖先。所以我覺得指導思想上還要進一步深化認識。這個問題不解決其他的問題就沒法解決。蘇州整個古城有14.2平方公里,所以我們說能保護下來盡量保護下來,因為的確是不可再生的。大家很擔心古民居建設,很多古村落都很可能面臨一夜之間消失,在這些問題面前,文化遺產的破壞在認識不到位的情況下我們還要繼續加強,比如杭州就有很多地方被破壞了,這種緊迫性的認識我覺得還要進一步加強,更加明確我們“保護第一、搶救第一”的方針。
第二個強調保護原則,總的來講要真實地反映當時歷史情況,原汁原味地保留。對文保建筑可以做一點改變,有的可能是保留風貌,進行稍微改動,在符合這個條件下保持原汁原味。現在北京在城市總體規劃上明確提出對北京舊城實行整體保護,這確確實實是一大進步。對于大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古村落更應該這樣,每個地區不應該留一點,而應該整體保護,我覺得這點還要進一步認識到。
第三個就是歷史黏附性,像現在我們60年代拆50年代的,80年代拆70年代的,在建筑文脈上沒有時代的特征,不是真實的反映歷史,所以歷史黏附性也很重要。
第四個就是可讀性,要把文化遺產的價值告訴百姓,使價值得到更大的體現。
第五個是一定要強調一下關于現代化建設的認識問題,城市現代化建設成功的標準有兩個,一個就是現代新建筑建設比例,二是我們對我們的文化遺產、古建筑、古民居保護得水平如何,這兩個水平高才是我們城市成功的現代化標準。
未來 蘇州古民居將做三步探索
王榮(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古城保護好、利用好,它使蘇州傳統歷史文脈生生不息,發揚光大,傳至后世,這是蘇州保持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下一步蘇州市想在古建筑、古民居保護方面進一步做出探索:一是要研究和制定多渠道保護古建筑、古民居的政策措施,探索走既是市場化運作,又能加強管理的新路子,從而調動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二是蘇州市的古城保護立法工作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堅持法制建設和宣傳教育并重,樹立全社會保護意識,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古城保護的法規;三是要進一步研究探索古民居有效利用的方法,既要保護江南水鄉風貌,又要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切實保護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在保護中擴大利用,以利用推動保護,使保護和利用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蘇州是人間天堂,蘇州市的歷史文化民居,我覺得做得非常到位。蘇州市現在保護古城區、開發園區、新區,分區分片的保護。
我想提一個建議,要保護一個地區要多方面保護,這次遺產文化保護包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市格局也要保護。第二個要制定保護規劃政策,一定要把它納入建設文件中,把它形成我們自己的文化,制訂一些法規,蘇州歷史名城能夠有法規的保證,利用好了就會相輔相成,我想會發展得更好。
另外,民居改造還要擴大宣傳,向社會各界多宣傳,讓所有居民一起參與保護。
樓慶西(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正是鄉土建筑組織成完整村落,于是從過去的民居研究逐步延伸到對村落、鄉鎮的整體研究,這些鄉土建筑具有什么價值呢?鄉土建筑與城市建筑相比,建筑內容沒有城市建筑那么多,裝修裝飾上也沒有宮殿園林那么講究,但是鄉土建筑具有特殊性。首先表現在鄉土建筑自然村落和自然環境的結合上。中國地域廣闊,既有江南的青山綠水、又有西北的黃土高原,于是就造成了不同的村落。
鄉土建筑和它的價值越來越得到國際國內的公認,隨著社會發展經濟社會的提高,農村的老建筑必將逐步減少甚至消失。因此我們需要搶救式研究,我們相信無論經濟如何發展,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豐富多彩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應該是人類永久的追求。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