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無極》現象”
admin
2006-05-22
來源:景觀中國網
對破壞行為和業已發生的環境事故,抓緊時間處理是效率要求,而這種等出了問題再過問的處理模式的致命弱點,是容易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和無法挽回的生態損失,至今,恐怕沒有哪一部
對破壞行為和業已發生的環境事故,抓緊時間處理是效率要求,而這種等出了問題再過問的處理模式的致命弱點,是容易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和無法挽回的生態損失,至今,恐怕沒有哪一部電影像《無極》這樣因為環保問題被窮追猛打、惡名纏身的。
這部號稱“投資巨大”的國產影片,公映之初就被網絡短片《一個饅
頭引發的血案》搞得顏面掃地。后來,建設部負責人在一次會議上點名批評“《無極》劇組在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拍攝,對當地自然景觀造成破壞”,再次引起輿論的窮追猛打。為此,建設部還專門出臺通知“嚴格限制在風景名勝區內進行影視拍攝活動”。上周,此前一直聲稱“尚未接到舉報《無極》破壞環境”的環保部門,也高調要“對《無極》劇組處罰并限期恢復生態植被”。
有這么多權威部門嚴厲批評和處罰,看來《無極》劇組的毀綠行為不再是被人嗤之以鼻的媒體炒作,而是有相當的嚴重性和代表性。
透過《無極》事件的定論以及處理,仍讓人看出這些年來環境治理中令人擔憂現象。回顧以往對成為熱點的環境事件的處理,步驟相似,即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差不多都像《無極》事件一樣:知情人舉報—媒體曝光—網絡熱議—當事人和地方“辟謠”并想方設法開脫責任—權威部門發話——問題解決,責任人受處罰。且把這樣的處理過程稱作“無極”現象吧。
出了問題作出處理當然不錯。然而,在此起彼伏的環境事件中,為何幾乎總是媒體在沖鋒陷陣,而地方當局幾乎總是在拼命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為什么環保部門幾乎總是對發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情聽不到看不見,而要那些記者來回折騰、社會輿論普遍不滿了,這些部門才肯出面“行使職能”?
環境問題層出不窮而治理效果普遍不佳,很多人認為是體制和機制有缺陷。其實不然,一個部門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法規條文都說得清清楚楚,不涉及機制、體制問題。問題的真正原因在于執行規定的人無所作為。上周末,筆者參加中荷兩國在上海召開的水資源管理研討會,就有專家坦言,包括水污染防治在內的水資源管理上出現的諸多問題,往往出于具體部門、具體人的責任意識淡薄和故意不作為上。
對破壞行為和業已發生的污染事故,抓緊時間處理是效率要求,在這里甚至可以說時間就是生命;可是,對這種處理模式的不良結果也要有清楚的認識。“《無極》現象”作為環境事件的一種處理方式,致命后果是對突發環境問題的麻木性和補救措施的嚴重滯后性。這樣的滯后性,與我國的“環境治理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要求背道而馳。因為“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不但極大增加了環境治理成本,而且往往留下難以補償的生態損失。
就《無極》事件來說,從劇組違規進駐碧沽天池拍攝破壞環境,到被媒體曝光最終被有關部門“發覺、查處”,已經過去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如果地方職能部門在劇組進駐的時候就依法行使職能,美麗的碧沽天池就不可能留下幾十年才能恢復生態的遺憾。而在其他的諸如水污染事故的處理中,更不乏因地方部門失職甚至隱瞞不報而小錯釀成大禍的教訓。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