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風貌是上海城市的“要素”
admin
2006-05-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專家座談如何在歷史風貌保護中貫徹“城市設計”理念 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這已日漸成為上海規劃界的共識。上海目前在做的城市設計包括“北外灘城市
專家座談如何在歷史風貌保護中貫徹“城市設計”理念
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這已日漸成為上海規劃界的共識。上海目前在做的城市設計包括“北外灘城市設計”、“董家渡城市設計”等。如何進一步在上海的歷史風貌保護中貫徹城市設計的理念,是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亟待完成的課題,近日,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組織上海多位“重量級”專家,包括羅小未、阮儀三、盧濟威、張松、周儉等,進行了專題研討。
城市設計應立體整合各要素
盧濟威(同濟大學教授):城市設計并非簡單的景觀問題,它包括各種城市要素:道路、橋梁、建筑、綠化、供電等等。只有各要素實現三維立體的整合,景觀和性能都完善了,才能帶來更大的優化效果。
城市規劃是自上而下的,講原則;而城市設計是自下而上的,講特色,講創作,城市設計是貫穿在城市規劃的某一階段的。它以景觀作為重要取向,以人的需求作為重要取向。比如說,陸家嘴作為城市景觀群體,它是成功的,但從人的城市的角度來看,它是失敗的。這是一個汽車城市,人在馬路上行走困難,世界上重要的CBD地區都建設了地下步行系統,但在陸家嘴就找不到這樣的步行系統。城市設計項目只有當其開始被城市生活者(包括居民、就業者、游客等)利用才有意義。城市生活者不認同的設計,無論具有多高的藝術價值也是沒法評價的。城市居民所喜愛的城市空間才是好的空間,看上去漂亮、誰也不去利用的空間是“不良空間”。
下面談一下歷史風貌保護的城市設計問題。城市設計應當重點研究哪些屬于保護范圍,應該如何保護?我們說建設是發展,保護也是發展,必須在建設的同時進行保護。可以采取多種模式進行保護,靠功能置換吸收社會資金等,也可采取新老建筑結合的方式進行保護,可以把新建筑放到舊建筑的地下,或者將新建筑放到舊建筑的內部。盧浮宮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規劃部門應鼓勵多種模式的創新,落實之際要通過專家論證。
同時,城市設計可以向“城市更新”理論借鑒,例如上海即將建設300多個地鐵站點,就可以進行城市設計,根據人的行為,視覺特征,把地鐵站與周邊建筑結合起來開發。創造一種“非勻質”的效果。
保護歷史就是維護城市特色
羅小未(同濟大學教授):我研究歷史風貌保護很多年了,原先是從情感出發,覺得歷史建筑有其文化、政治、歷史的價值,但現在卻越來越感覺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應該被列入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必要元素。保護了歷史建筑就是維持了城市的特色。
當代城市設計主要在美國興起,其理念溯源于歐洲文藝復興、花園城市理想、現代建筑運動和城市美化運動傳統。二戰后歐洲重建中提出城市保護這個城市設計命題,上世紀60年代美國城市郊區化,中心區衰落,大城市財政瀕于破產,紐約等市政當局和規劃設計界提出中心區復蘇/更新、歷史建筑及環境保護、舊建筑利用等措施,重新給予了城市生命。
歷史建筑并非僅僅是懷舊的標的,它實際是城市有生命力且健康持續發展的載體。三四年前,有一家美國設計公司在上海進行樓盤設計,要拆除一處花園住宅歷史建筑,我堅決不同意,給他們舉了個例子,日本有一家設計公司設計了一個現代化樓盤,但在樓盤的綠地中央保留了一個小廟,結果受到居民們普遍的歡迎,認為是受到了神的護佑,開發商不應該只考慮眼前利益,應該想到,保留歷史建筑將會帶來的長久利益。
歷史遺產保護亟須政府專項資金
阮儀三(同濟大學教授):我現在每周都要到外地去,在我國103個歷史名城中,上海是領先開展歷史文化風貌區成片保護工作,也是領先制定保護規劃和保護條例的城市,應該說上海的歷史風貌保護是做得相當不錯的。
城市遺產不僅應被看作是保護對象,更應當被視為重要的資源和發展的動力。歷史風貌保護能夠帶來實際上的收益。以前在做提籃橋歷史風貌保護區規劃時,在專家們的提議下,增加了“猶太人歷史風貌保護區”,歷史上這里庇護了幾萬猶太人,最近一位90多歲的猶太老人到上海尋訪故地,由于我們保護得好,他基本上熟門熟路就找到了“家”,“這是當年我睡的床,這是我媽媽的床。”猶太人當中不乏一些世界名流,這一歷史風貌區的保護吸引了不少猶太大公司的投資,帶來了滾滾商機。
目前國際上不少國家都有政府基金專項用來保護歷史建筑,比如法國政府每年拿出2000億元人民幣的基金,美國政府拿出23億美元的基金用于歷史建筑的保護,并且提供十分優惠的政策鼓勵民間投資。遺憾的是,上海仍未建立這樣一個政府基金。而以我個人名義集資籌募200萬元的“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即將于今年6月設立,也算是為保護城市遺產貢獻一點綿薄之力吧。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