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建設中的Big Dig
已完工的飛越波士頓查爾斯河兩岸的大橋工程
大挖掘是世界城市改造史上的一個跨世紀神話,而神話的誕生源自波士頓人的一個夢想。說它是神話,是因為這個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耗資最多、工期最長、難度也較大的城市交通道路改造項目,在造價與工期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僅其中一段1/10英里的地下道路造價居然高達15億美元,目前該工程的投入已達到150多億美元之巨,簡直就是在用金子去修路。
同時這也是個“盲人摸象”的夢想工程,因為這是其他城市從來沒有過的交通地下化大型項目,波士頓人希望借此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擁擠與都市空間不足的問題,并增加許多新的公園綠地。
馬拉松工程是否勞民傷財
記得去年九月我到波士頓時,從機場坐出租車到麻省理工學院(MIT)經過了一段很長很長的隧道,眨眼間已經穿過了波士頓熱鬧的市中心,的士司機告訴我,能如此快捷全拜“Big Dig”所賜。而11年前我也從機場坐過出租車到MIT旁邊的哈佛大學,當時還沒隧道,不過施工已經展開。
前后兩次赴波士頓已跨越了十年時間,但當年的改造工程居然還沒做完!當時我的感覺是不亞于像發現了新大陸:波士頓市并不太大,這個改造工程在投入已經超過150多億美元巨資、花了十五年時間后卻還在建,美國也會有這種超預算、超工期的“胡子工程”?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我想,如果放在國內,這個“Big Dig”早該被人們質疑是否在勞民傷財了,雖說美國不缺錢,但花如此大的代價搞“Big Dig”的性價比好嗎?當初是如何立項的?它是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選擇?它的資金來源是什么?納稅人有沒有什么看法?專家又有什么意見呢?
帶著一連串的疑問我到處找人打聽“Big Dig”的有關情況,可是一直到我找到當年參與該項目工作的關鍵人物之前,都沒有人能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畢竟十五年的時間也不算短了,就算是當年參加建設的小伙子如今也早已成為中年人,許多市民也由當年的興奮與自豪變得有點麻木與茫然了,有些人還向我表示了他們對總有工地在城里“安營扎寨”而很不耐煩的感受。
與立項者面對面
幾經周折,我非常幸運地通過幾個在MIT讀研的中國留學生幫忙,終于專訪到了當年曾參與“Big Dig”立項過程的兩位專家,他們分別是MIT民用工程系的弗雷德·薩爾武奇(FredSalvucci)教授和城市規劃系的李燦輝教授,當年兩人都曾在波士頓政府的城市改造辦公室工作。其中弗雷德從1963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到1974年都在該辦公室;李燦輝是六歲移民來美的廣東臺山人,畢業于密執根大學,他也在城改辦工作了兩年多。李燦輝告訴記者,如果當年沒有弗雷德的積極推動,“Big Dig”不可能成功,因為他整合了許多人的思想,具體參與做方案,是該項目的關鍵人物之一。
兩位專家正在接受記者采訪。(左為弗雷德·薩爾武奇(FredSalvucci)教授,右邊為李燦輝教授)(蔣江敏 攝影)
兩位專家雖然早已退出了該項目具體操作,但看得出來他們一直都很關注項目的進展,回顧起“Big Dig”的歷史來就像如數家珍。面對記者的疑問,兩人不約而同地表示當初做這個工程非常值得!
說到“Big Dig”的產生,畢業于MIT的弗雷德表示,波士頓原來的城市中心交通干道建成于1959年,是一條有六車道的穿越市中心的高速路,當時設計的日車流量是7.5萬輛。但從1960年起這個工程就開始出現掉水泥的情況,人們擔心這個垃圾工程在某一天會塌下來。另外在設計上,這些高架橋不僅影響了城市景觀,在一些區域還割斷了城市的公共交通,于是城市改造部門在1971年便提出要建設“Big Dig”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
耗時二十年項目終于盼來錢
據兩位專家介紹,工程最初的預算其實只有60億美元,其投資主要來自政府,因為這段高速路是州際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按照美國有關法律,90%的資金應該由聯邦政府出,剩下的10%則由當地財政負責,而當地政府的投資又主要依靠市民所繳納的汽油稅與路費等。不過開始時這個項目遇到了許多困難,雖然深受交通堵塞之苦的市民很支持,但不同政見的人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最關鍵的是聯邦政府不肯給錢。
多輪公開聽證會、與各方面的談判協調、向政府申請資金等進行了足足二十年之久,直到1991年聯邦政府才最后決定給“Big Dig”投資,可是由于通貨膨脹等因素,原來的預算已經不夠了,再加上在建設的過程中又有許多新技術出現,像數碼攝像技術,要被配套在新的隧道中使用,也需要增加投入,所以才逐步追加投入到150多億美元之巨。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原有高架路的日車流量已經達到19萬輛了,因為經常塞車,有關方面估算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億美元左右,波士頓成了有名的塞車之城,這讓當初那些不同意這個工程的人也看到了該項目的必要性。當然,也有人在看笑話,說波士頓空有兩所世界著名的大學,有那么多頂尖的科學家與經濟管理專家,怎么也不出來幫幫政府,盡快把這個世界罕見的馬拉松工程結束掉?
配套項目再建25年也不怪
Big Dig”工期在一拖再拖后,政府曾承諾說會在2004年完工,但直到今天也沒有正式完工。對于延期的原因,李燦輝說是因為邊施工邊通行導致施工難度加大,同時還因為工程建設技術難度較大,波士頓地底下是軟土基礎,為了不讓地鐵與高樓倒塌下來,工程師們不得不采取了凍土等技術,這令工程進度很慢。另據記者了解,工程一再延期還因為政府的資金到位有時候會出現問題,如此巨額的投資不可能一下全部給齊。
但弗雷德也指出,實際上大挖掘的主體工程部分目前已經完工了,剩下的一些收尾工程估計也很快能做完。他說,如果再考慮上市政的其他配套工程,像跟“Big Dig”相銜接的公共交通換乘點,銀線與藍線等公共交通網絡的延伸等,工程再做25年也不奇怪的,像目前市中心里中國城區段的綠地修復工程就還在進行當中。在專家看來,城市交通建設是沒有盡頭的,越發達的城市,交通規劃就越細化,不僅要考慮機動車交通,還要考慮自行車與行人以及城市景觀等方面的需要。
“大挖掘”神話雖然至今還沒完全打造完,但波士頓人的夢想顯然已在逐步兌現了,邊建設邊交付使用讓波士頓的交通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順暢,穿梭如織的道路網絡讓人們盡情地享受著開著車忽而地上忽而地下的快感,污染減少、舊的高架橋拆除后的城市景觀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關于波士頓的"Big Dig"
波士頓中心隧道工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將波士頓城內一條沿海灣而建的高架快速干道全線埋入地下,以消除高速路產生的噪聲、污染等對波士頓城造成的影響。然后在原高架路的地上部分建一條綠色廊道,使之變成城市的公共空間。
地上部分綠色廊道的設計分成3段,即北角、碼頭區和中國城區。中國城區的綠色廊道設計權由中國的土人景觀和CRJA聯合組成的設計組投標得到,其設計方案從歷史的深處挖掘和表現華裔背井離鄉踏上北美大陸時的感受,既體現了獨特的中國特色,又充滿了積極而現代的時尚感,被認為是一個動人的“后現代方案”。
整個工程被分為50個獨立的部分,將向下挖至85尺深處,而最深可達120尺。其中最大的挑戰是I-90和I-93的地下部分,它位于FortPoint隧道底下,工程師在南波士頓附近的巨大盆地上建造六個矩形隧道施工面,然后用水泥灌注進去。這部分長度為1/10英里的隧道造價就高達15億美元,FortPoint隧道交叉路口是世界上造價最高的公路。
波士頓“Big Dig”曾被有關權威機構評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至本世紀初的世界八大建筑工程之一。其余七個工程分別是加拿大多倫多的SkyDome體育場、中國的三峽工程、歐洲的英吉利海峽隧道、美國的丹佛機場、馬來西亞的雙子星塔、日本的明石大橋和香港國際機場。
“Big Dig”于1971年提出建造,1991年正式動工,原預計五年就可以完工,但十年過去了仍然不行,后來又定在2004年完工,但直到目前仍沒有全部結束。
記者手記:美國城建工程的一些啟示
在做這個采訪的過程中,記者感覺到美國做大型市政建設項目還是很規范化的,當中的幾點尤其引人深思。受篇幅限制,這里簡單提一下。
一是立項過程公開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后,充分尊重公眾意見,市民有許多機會參與討論并表達他們的意見,做到集思廣益。
二是政府支持力度較大。法律明確規定什么樣的交通項目該由哪一級政府負責投資。聯邦政府對自己投資建造的高速公路及一般公路,其維修、重修,以及城市主干道與這些高速公路相接的路段(經中央交通部批準),均由中央財政投資。使用該中央資金時,地方財政需提供占總額20%的配套資金;地方財政用于交通建設項目的支出往往是來自向居民收取的相關稅費,實行專款專用。
三是拆遷與賠償問題。在“大挖掘”之前的那個垃圾工程曾出現較多的賠償糾紛,后來波士頓政府吸取教訓,盡量避免。據李燦輝說,整個大挖掘工程沒有涉及到民用住宅,但涉及到一些企業,最后的賠償也是依據法律很好地解決了。
四是對工程質量非常重視。大挖掘工期很長的背后也跟現在美國人做事認真有關,之前的垃圾工程讓波士頓人看到不能對城建掉以輕心。沒看到他們為趕時間而趕工期,寧愿把保證質量放在首位。這種真正的百年大計觀念值得推崇。
五是項目建設全程展示。波士頓政府專門有個“Big Dig”網站,任何人都可以上去查詢施工規劃與進度、每一年的情況等,可以表達意見。里面還有一些工人施工的圖片,甚至在挖掘過程中找到了什么特別的東西也都放在網上展示,增加市民的認同感。
本專題采訪得到波士頓大學交通研究中心在讀博士生李捷萍的大力幫助,特此表示感謝。
相關視頻:波士頓大開挖城市設計動畫 更多視頻
相關文章:整型后的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