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為了喚起全社會保護工業遺產的熱情,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將今年“4·18國際古跡遺址日”宣傳主題定為重視工業遺產;當日,文物大省河南免費或優惠開放百余家文物景點。當數以萬計的老百姓走進古代遺址、博物館時,他們會聽到過去鮮有耳聞“工業遺產”的概念,他們會發現:工業遺產,一座亟待整理、保護和開發的“富礦”。
文物大省的遺憾
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技術、審美啟智和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筑物、工廠車間、磨坊、礦山和機械,以及相關的加工冶煉場地、倉庫、店鋪、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
記者在河南省文物局公布的免費或優惠開放的遺址名單上,很難尋覓到近現代工業遺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孫英民遺憾地告訴記者,真正意義上的工業遺產目前還沒有納入河南文物保護的視野,以至于文物大省河南到現在還沒有一處工業遺產納入國家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工業遺產的保護,河南津津樂道的還是一批古代手工業作坊遺址,如冶銅、冶鐵、瓷窯和采礦遺址等,像古滎鎮漢代冶鐵遺址、黃冶唐三彩窯址、清涼寺汝官窯遺址、鈞臺鈞窯(鈞官窯)遺址、酒店冶鐵遺址等5處手工業遺址已經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畈冶鐵遺址等24處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工業遺產反映了當時中原地區甚至全國的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如河南地區的冶銅歷史可以上溯到龍山文化時期,冶鐵業發端于春秋,到戰國就已經形成較大的規模,特別是在鞏義市鐵生溝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含煤、粘土、石英砂粒的黑色耐火材料,是煉爐材料的一次革命。河南省鞏義市黃冶窯址,是我國發現最早、面積最大、質量最好的唐三彩制作窯址,遠銷世界各地,而北宋時期的瓷器制造業,河南更是在全國處于領先的地位。
但這些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工業遺產。與其他文化古跡遺址相比,河南對近現代工業和建國以后的工業遺存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許多工業城市的產業為國民經濟做出過巨大貢獻,但是如何對待這些遺產,一直未納入重視的視野。目前河南還沒有摸清工業遺產的底數,甚至工業遺產的概念、該將哪些東西列入工業遺產的范疇都還沒有搞得十分清楚。
由于保護不力,河南擁有的一大批有價值的近現代工業遺存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曾經先后被段祺瑞、吳佩孚、張學良、馮玉祥、蔣介石等人控制的鞏義市孝義兵工廠,記錄了那段軍閥混戰、戰火紛飛的歷史,但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10多間大鐵房、1座水塔和2座煙囪,其他的建筑已經消失了。
由英國人開辦的焦作英福公司,1902年5月在河南焦作建成“澤煤盛礦廠”,其資本額僅次于開灤煤礦,礦廠的投建使焦作成為河南最早供自來水的城市、最早使用電燈的城市、最早使用電影放映機的城市。雖然目前焦作市還保存有英福公司部分“澤煤盛礦廠”的井架、英福公司醫院舊址和總辦事處舊址,但已是殘破不堪。
工業遺產:社會文明的歷史見證
在鄭州西區,有一片人人皆知的“紡織城”。從上世紀50年代起,這個擁有蘇式建筑風格的“紡織城”,見證和推動了鄭州的經濟發展。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昔日一片繁榮景象的“紡織城”日漸式微,只有那依然矗立的老式建筑默默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像鄭州“紡織城”一樣逐漸衰落或被人遺忘的還有開封解放初期的民族工業、焦作礦業、鄭州老鐵路等,隨著社會的開放和產業進步,原有工業建筑物和廠房建筑,在人們眼中紛紛失去了作用和意義。
孫英民副局長說,長期以來,人們對工業的文化內涵沒有認識,文物保護的理念相對落后。事實上,每項工業遺產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最高發展水平,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步,近代工業遺產更是如同一種超越時代的文化載體和現代設計思想的容器,凝結著社會經濟、產業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歷史信息。有些工業遺產,甚至代表了一個城市最基本的東西,見證著城市發展的歷史。今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把宣傳主題定為聚焦工業遺產,大大拓寬了我們對遺產領域的認識。
他認為,工業遺產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化遺產形式,其文化內涵、價值及保護方式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每項工業遺產又有其獨特的存在環境、表現形式,如何發掘其內涵,如何對本地區、本遺產進行保護、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其價值,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孫英民說,隨著當前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格局日新月異,如何對待這些工業遺產,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間發展需求和土地供給日益短缺的壓力之下,合理地安排工業遺產的存廢,既妥善地保護遺產又有利于城市更新,正確解決新區域的開發與舊工業建筑利用之間的矛盾等問題,應當尤其重視并加以重點研究。
一些文物專家也指出,昔日曾經興旺的加工制造、水陸運輸和倉儲等多種產業形態,雖然當年的歷史輝煌和空間不再,但它們是城市產生、發展和形態演變的主要見證者,作為全社會的寶貴工業文明遺產,不應當被新的建設和發展所淹沒。
“亡羊補牢”未為遲
“4·18國際古跡遺址日”前夕,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洛陽市考察工作時,專程走訪了中國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和洛陽銅加工集團責任有限公司。
洛陽是我國解放初期的重工業基地,“一五”期間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工業項目中,洛陽就有7個。洛陽拖拉機、洛陽銅加工、洛陽軸承、洛陽礦山機械等老牌名廠,至今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生產出我國第一臺“東方紅”拖拉機的中國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看到蘇式的大門、廠房依然如故,特別是當年蘇聯援建的總裝車間至今仍在使用,單霽翔特別高興。他說,洛陽保存著豐富的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工業遺產,應當在我國20世紀工業遺產保護方面成為典范。
“4·18國際古跡遺址日”提高了公眾對世界遺產多樣性、不可再生性的認識,河南省文物局表示,保留工業遺產的物質形態,有利于為后世留下過去曾經有過的承托經濟發展、社會成就和工程科技歷程的形象記錄,他們將進一步提高對工業遺產的認識,加強對工業遺產的科學研究,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工業遺產。
一是盡快開展在河南省范圍內的工業遺產普查,摸清河南工業遺產的家底。利用今年“4·18國際古跡遺址日”活動主題,組織各省轄市關注本轄區的工業遺產,特別是在已經鋪開的第五次河南省文物普查工作中,對工業遺產加以重點關注。
二是盡快將已經成熟的近現代工業遺產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爭取使一批有價值的近現代工業遺產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是合理利用工業遺產,使其發揮更大價值。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對于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工業遺產,將支持遺產地在不破壞遺產本體和遺產環境的基礎上,參考德國魯爾工業區、上海老工業區等地改造的成功經驗,對遺產加強規劃,合理利用,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前不久,鄭州市政府決定建設新的紡織工業基地,對于“紡織城”老基地,有專家提出了建設“全新的綠色產業生活區”和“建設工業文化公園”兩套改革方案,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
相關論壇: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