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wǎng)安備 110108000058號
“2006中英設計與合作論壇”在醞釀了半年之后終于隆重出爐。近日,英國歐洲設計聯(lián)盟主席凱林·菲利普斯女士率9名英國著名室內(nèi)設計大師到京參加首場會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次中英設計師之間的尖鋒對話本應成為中國建筑行業(yè)有價值的學術研究,然而,中國設計師的缺席,讓與會的國內(nèi)外建筑界人士不得不發(fā)出一聲嘆息!
中英論壇“跛足”前行
按照“中國會議”的傳統(tǒng)習慣,早上九點,9名英國設計師準時趕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了做到準時,他們有的甚至沒有進休息室就直接來到會場,從他們隨身攜帶的旅行包就能證明這一點。30分鐘后,中方政府官員代表悉數(shù)入場,按照傳統(tǒng)習慣,他們在宣讀完致詞后便各自離去。在剩下的一天三分之二的時段里,英國設計師竟唱主角,向中國大學生、企業(yè)人士展示了專業(yè)的水平和高雅的風度。
當下,為更好的迎接“入世”挑戰(zhàn),全面提升我國建筑裝飾設計水平,一些大大小小的國際建筑論壇頻繁舉辦。此舉表明,一方面,我國的建筑市場已經(jīng)敞開了國際大門,具備海納百川的胸懷,有能力接受挑戰(zhàn);另一方面,作為在發(fā)展中國家培育起來的中國建筑行業(yè)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距離,敏銳的設計師已經(jīng)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渴望盡早與國際接軌。按照以往的國際會議,常常是邀請的國內(nèi)設計師居多,國際設計師稀少,與會者因為不能盡情領略“洋”設計師的風采而憤憤不平。而這一次卻讓人出乎意料,是什么原因使中國設計師缺席?
莊惟敏,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新一代杰出建筑師。同時,他還有另一個特殊的身份:他是建筑文化、規(guī)劃、設計類會議上的明星“主持人”。尤其是在清華舉辦的建筑會議上,他是會場上的“常客”,因為受眾喜歡聽他演講。在此次論壇召開的前一天,莊院長恰好在外地出差,他的同事說:“沒有接到通知,更不知道有這樣的會議。”第二天,莊院長果然沒有來。
但是,對于求知若渴的中國青年來說,中國設計師的缺席并沒有讓他們找到理想的平衡點。
英國設計師上演“獨角戲”
據(jù)主辦方介紹,此次論壇以“溝通設計,增強合作”為重心,選擇國內(nèi)設計師最密集活躍的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分別設定具有代表性的論題開展論壇。為促進中國與國際建筑裝飾設計界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引進國外先進設計理念和技術,倡導原創(chuàng),引領建筑裝飾設計的發(fā)展方向。
9名英國設計大師是保羅·史密斯、馬賽羅·米拉利、奧斯丁·馬克金利、馬特·蘭德、本·布魯克班、馬克.斯杜姆、艾麗森·麥克德莫爾等。他們就產(chǎn)品設計與室內(nèi)設計的和諧關系,高科技材料、設備在建筑裝飾設計中的應用、工程與建筑的管理體系、遺產(chǎn)保護等議題發(fā)表演講。并結合國內(nèi)外著名和典型工程案例,從基礎理論、設計理念、歷史文化等對建筑裝飾設計進行多角度、大范圍、深層次的思考和研討。原計劃中英雙方就國內(nèi)和國際所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對當今世界建筑裝飾設計的發(fā)展趨勢,中國未來30年建筑裝飾設計的走向和對策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因中方設計師缺席而“擱淺”。
英國,是目前世界首屈一指的設計大國,無論在建筑界還是設計界,許多英國的設計作品已經(jīng)成為當之無愧的典范。英國標志性建筑惠靈頓凱旋門、塔橋、有“倫敦眼”之稱,為紀念千禧年而建的世界最大的摩天輪……這些無一不展現(xiàn)英國建筑設計師最活躍的創(chuàng)意設計思維、最前沿的靈動設計理念。馬丁·赫斯偉特表示,中國日益繁榮的建筑市場正在吸引全世界建筑設計師的眼球,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雙方的學術交流,為今后的合作構建商機。他們的激情演講贏得了與會者的喝彩。
企業(yè)自擺“烏龍”
“這是2006中國設計界最受關注的盛會,將充分展示國際化合作前景及視野,是中英建筑室內(nèi)設計界的尖峰對話……”如此包裝的宣傳言論怎能不讓人“亂花濺欲迷人眼”呢?
承辦企業(yè)自擺“烏龍”,此次中英設計師尖峰對話的結果已心照不宣。
花費八百元買一張門票,它的價值取向不得不令人質(zhì)疑。對于中國設計師為何缺席,據(jù)承辦單位解釋說:“英國設計師到中國訪問就是交流合作,沒想過中國設計師介入的事。”當再一次追問時,對方的回答以“不知道”告終。誠然,作為一種商業(yè)行為這種說法不算牽強;至于讓中國“大腕”級設計師介入勢必會增加運營公司的成本,最終導致英國設計師“獨秀”的理由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好說”。
令人不解的是,英國設計師馬丁·赫斯偉特在會上談到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合作。在他們的背后幾乎都有自己的設計事務所。可想而知,此合作與彼合作是一回事嗎?在會場門口,承辦公司早就準備好了“圖書賣場”,許多虔誠的大學生更是不惜“血本”。當一張張百元鈔票滾滾入懷的時候,試問那些從中獲益的人身上肩負著怎樣的職責?
會后,當記者找到參會的國內(nèi)青年大學生時,他們無不表示遺憾。一是中英設計師交流互動的話題沒能展開;二是不夠專業(yè)的翻譯水平給人的感覺如同“霧里看花”。有的同學花昂貴的門票進場后當了一把“睡客”,將抱怨的情緒帶入了夢鄉(xiāng)……
此次個別企業(yè)在中英對話關鍵時刻的“擺烏龍”事件,再次凸現(xiàn)了中國建筑行業(yè)的軟肋。
無論怎樣,作為“2006中英設計與合作論壇”的首場會議順利閉幕了。對會議的組織者來說乃是成功之舉。我們在此次活動的邊邊角角看到的不是英國設計師竟唱主角,而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