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師眼中的住交會:肩負產業化國際化的使命
admin
2005-09-21
來源:景觀中國網
經過6年的發展,CIHAF中國住交會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商務房地產第一展”。它為何能成功?它的使命有哪些?它的貢獻有多少?它如何超越過去?它的發展方向在哪里? 邢同合
經過6年的發展,CIHAF中國住交會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商務房地產第一展”。它為何能成功?它的使命有哪些?它的貢獻有多少?它如何超越過去?它的發展方向在哪里?
邢同合、開彥、謝遠驥,三位中國建筑規劃大師,以專業的角度、產業的高度,評點中國住交會。
邢同和:住交會的規模世界罕見 會展應推進行業有序發展
(中國房地產報特約記者 李揚 錄音整理)
會展應推進行業有序發展
現在每年的房地產交易會不少,但有點良莠不齊。住交會為什么能夠脫穎而出、贏得企業和公眾的認可?
舉辦一個好的展覽或者交易會,本身的組織工作很重要。不同的會展活動宗旨目的不同。只為了賺錢,還是真正為房地產商和購房者搭橋牽線、做些有益的事情?這個出發點很重要。
會展活動應該對老百姓和專業人士有好處。我現在很想呼吁一下住宅的個性化。住宅要有個性、品質要高,造價、賣價不一定高,但是品味要好,要有個性,不要千篇一律,不要做來做去房子都差不多。
我希望會展能夠推進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有序發展,同時從我們行業的角度來講,為老百姓提供一些符合發展趨勢的、不同類型、不同標準的房子。
住交會具備國際水準
行業里面有各種會展,有協會組織的、有房地產商組織的,還有些是新聞媒體組織的,其中住交會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突出的規模和水準。
由于住交會的出發點是推廣品牌,高峰論壇、組織活動都從這方面入手,而不是說一個展位多少錢、一個版多少錢。純粹盈利性的會展質量沒有保證,壽命也不會長久。
組織也很重要。住交會的前提條件、目的性比較明確。拳頭產品得到大開發商的支持。這些大開發商不做廣告大家也知道,但是通過集中的宣傳推介,對企業自身住交會的品牌知名度幫助很大。
國際上這樣規模的大型交易會或者論壇還是不多的。因為他們每年沒有這么大的銷售量,最多是地方性展示,拿出一部分,或者世界建筑師大會里面他展出一部分,帶有實驗性。我們數量大,但住宅的設計、施工水平還不夠高。
住交會透露出來的信息表明,我們的建筑設計與國際水平相比,應該是相差無幾。但是最要緊的是超前的、有創意的跟不上。
住宅離不開創意創新,有了外來信息馬上就可以造,國外的房子很好,拿過來都會做,但還應該用自己的建筑師或者請些外國建筑師來做原創。我們的差距就在原創上。我覺得國外比較注重這方面,一個設計不像我們這么快就出來,他們會長時間做一個設計。我們學得很快,但缺乏原創的、多元化的要素。一個建筑事務所、每個著名的設計師可以風格都不一樣,我們要達到原創目標還需要一段時間過渡。
政府和媒體支持使然
此外,住交會得到了政府和媒體的支持。會議能夠提供最新的政策信息,論壇有眾多的媒體來報道,這也是住交會每年推出并獲得成功的關鍵。
住交會做了一件政府單獨去操作會比較麻煩的事,但它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支持,得到了各方參與者的認可,這是一個前提。
當然有些方面政府出面權威性會強一些,比如說發展商榮獲的建設部頒發的獎跟住交會頒發的獎便各有千秋;以住交會的知名度和信譽,發展商拿到的獎也有不小的作用,他覺得自己在這個圈子里,大家是品味高的在一起,進行友好的競賽,品味低的不一定來參加。所以住交會的基本水準不低,這個很重要。
有的獎是記者評的,有的獎則是建筑專家評的,這是對的。我自己覺得好就是好,哪怕不認識這個房地產老總。從專家組成一直到組委會成員,應該說很有分量,評出來的東西才有分量。
有些事情靠一個短短幾天的住交會來解決是比較難的,住交會只是把房地產開發商相聚在一起,最新的成果拿過來進行交流。住交會像時裝表演一樣影響到業界流行元素,我覺得有希望做到。現場有模型,以后可以到項目的實地去看,去和開發商交流。開發商可以通過住交會傳達他們未來一年的發展計劃等。
國際化是正確方向
從深圳轉到上海,對住交會來說是戰略性調整。
深圳是全國性的,而上海是國際性的,住交會在上海召開的影響力可以波及到更大的范圍。上海有全國各地的人,北京的住宅到這里來宣傳也有好處,人們可以了解首都的住宅水平怎么樣;投資商、外商可以考慮要不要到北京去走走看看,這是有作用的。反過來拉到一個小城市去開是沒作用的。但不等于住交會永遠在上海舉行,將來發展了也可以到其他地方去。
從房地產市場發展角度來看,我支持國際化,這是發展方向。今年的主題是亞洲地產博覽會,就符合了行業趨勢。不但要吸引國內的相關行業參與,還要吸引港澳臺及國際客戶,特別是現在搞綠色建筑,中國香港、臺灣的房地產商很感興趣。
住交會已經成為中國的知名品牌,但要不斷攀登,看得更遠一點來操作。
住交會要在原來基礎上有些創新。今年成功不等于明年也成功,就像春節聯歡晚會一樣,也要有創意出來。演講的人不一定都是老面孔,可以請新的來。“超級女聲”我可以不懂,但是至少可以讓更廣泛的人參與,參與不是沒有水準的參與,而是要強調有水準的共鳴。
開彥:住交會的產業化使命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 曹薇薇 北京報道
開彥教授——建設部資深建筑專家,中國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9月13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痛惜地說“住宅產業化工作進展緩慢,現在需要深刻反思”。他提出,作為中國房地產領域的第一盛會——中國住交會應作為政府的強大外部力量,協助政府、聯合業界,在我國盡快建立起模數協調體系,推進住宅產業化發展。
住宅產業化迫在眉睫
當前住宅產業發展現狀與國務院1999年“72號文件”提出的2005年的階段性目標還有一定差距,開彥指出“這值得深刻反思”。
開彥認為,住宅產業化包括五個體系。
一是標準化體系。主要包括規范和標準方面的內容。
二是建筑體系。很多人把建筑體系等同于結構體系,其實建筑體系與結構體系是不同的。建筑體系要與市場相結合,要滿足功能方面的要求,是以市場定位為主,以講究功能質量為主,提倡集成概念,并建立在整個社會的生產比較普及的基礎之上。
三是住宅部品體系。這個體系是住宅產業化的重頭,但是這一方面始終沒有理順,從行業的角度看,沒有一定的指導,缺乏統一的標準,認證制度也沒有建立起來,雖然質量在逐步提高,但與整個系統的發展是不匹配的。
四是性能評價體系。這是一個具有廣泛性指導意義的體系,通過性能的評價,不斷使產品得到改進和提高,可以說是一個自發的激勵機制。
五是監管體系。包括質量控制體系,包括檢測與監理等。
“這五個體系做成了,整個的生產水平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開彥惋惜地說。
而按照1999年7月國家提出的的要求,我國住宅產業現代化分五年和十年兩期目標。
五年目標包括:各地制定住宅產業化發展規劃與產業政策,建立健全與住宅產業相關的標準體系,建立標準化機構,開設試點工作,并按產業化的方式進行生產,應用量達到城鎮住宅建設量的10%;解決住宅功能質量的通病,初步形成部品生產體系。包括重點扶持骨干企業,奠定物質、技術基礎,應用量達到城鎮住宅建設量的30%。
時隔六年,行業并沒有達到既定的目標,標準化體系、各地的標準化機構也沒有建立起來。
走出誤區確立標準
阻礙住宅產業化發展步伐的因素諸多,開彥認為最主要的是認識上的誤區。許多人把“房地產業”與“住宅產業”等同起來,這是不對的。
房地產是產品,開發商是主體。住宅產業體現的是生產方式、生產能力、生產水準,出現漏水等問題是產業化水平不高的表現。住宅產業化的推進不光是生產方式與能力的提高,對住宅性能質量提高會有幫助。
其次,住宅產業化推進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范圍內,應與地方工作緊密結合,要加大產業化工作在組織上推廣力度。
開彥指出,住宅的產業化是一個趨勢,全世界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包括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住宅產業化也是中國住宅產業發展的一個大的方向。
開彥認為,在住宅產業化的過程中,要盡快加強住宅產業化的標準工作。標準化的重要手段是模數問題,模數推進標準化。
比如外國住宅部品進入中國,應該接受我們的部品體系和標準,但首先我們得有標準,如果沒有,他們就會用國外的標準來要求我們。在模數體系和技術標準方面,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巨大。
當務之急要盡快建立我們自己的部品體系和技術標準。他說,目前中國的住宅部品體系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內涵,很多人不清楚,重點應該強調模數協調和功能標準。
每年住交會上會有一個“建筑部品與技術展”,開彥希望在今年的展會上不僅僅看到新技術、新產品的展示,更重要的是要能有政府、開發商、建材部品商都參與到住宅部品性能認定標準中來,將整個部品體系的建立、標準的建立串聯起來,促進中國住宅產業的現代化。
住交會應承擔起更多責任
開彥教授長期從事系統的住宅科研和工程規劃設計工作,并常年活躍在住宅建設與房地產開發市場的方方面面,被譽為“建筑創新推動者”。
開彥說,房地產開發走過了追求面積、追求環境、追求概念幾個發展階段,這雖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所缺乏的,但屬于表面化的東西。市場最終認可的將是地產項目的綜合品質,是住宅本身質量和性能的完善。住宅的居住性要靠新科技、新材料和設計理念的配合來完成,最終達到改善居住舒適度、提高住宅的健康性能水平。
“我認為提升住宅‘質’的最好途徑,是要消除房屋病,要讓人住進去感到舒服、方便、健康、實用。”而這就需要通過標準化來實現。“標準化問題是住宅產業化的核心問題,很多工廠生產東西,按照流程規律生產,就是標準化、模塊化。”
開彥指出,在住宅產業化的進程里,政府是主導,企業則是主體。而現在由于各方的協調配合不夠,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現在的狀況是粗放的,生產工藝是落后的。在我們的施工現場,很多的工人都是技術工人,而國外更多的是熟練工人。”
近年來的中國住交會逐漸讓城市走上舞臺,充當主角,在開彥眼中“這遠比年年讓開發商挑大梁要好得多”,“在每年一屆的中國住交會上,南北住宅相互交流學習,城市與城市間溝通與合作,達到了促進住宅產業化進程與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目的。”
中國住交會在做“地產節”、“城市展”的同時,應該在更大程度上將各方協調起來,力推產業標準,讓大家合力推進住宅產業化進程。
謝遠驥:住交會與中國建筑共進
中國房地產報 見習記者 宋堯 北京報道
作為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和北京規劃委原副總建筑師、建設部住宅產業化專家組成員、教授級高級建筑師的謝遠驥,曾經參加過兩次住交會,在他眼中,住交會提供給中國房地產業的已經不單純是一個商家進行品牌推廣的絕佳平臺了,其影響已經對全國住宅產業甚至基礎建設產生了一股強大推力。
中國房地產報:您是如何看待住交會的?住交會給中國房地產業帶來什么?
謝遠驥:我參加過兩次住交會,感覺是一年比一年好,比如去年的上海住交會,我們所看到的就不僅有房地產項目展出,還有建筑規劃展,以及建筑材料展等,而且高層論壇也辦得比較紅火,這一方面是對住交會展覽的豐富,另外也將住交會和其他一些單純的房地產項目交易會區分開來了,辦成了一個中國房地產界的交流大會。
住交會在中國的意義就在于為全國的房地產產業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對于建筑設計方面來講,在這樣一個非常合適的平臺上,能夠集中地看到來自全國南北區域各具風格的產品,讓開發商和年輕的設計師接觸到一些新的建筑技術和規劃設計手法,這對全國住宅產業來講,甚至對整個基礎建設來講都是一個推動。從某種意義上講,住交會實際上已經是房地產經濟建設的交流會。
尤其是在城市規劃展上,各個城市的設計規劃展示也是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因為一個城市的發展建設如何,離不開好的規劃和設計,規劃設計部門所畫的藍圖,所表現的不僅僅是規劃部門自己的思想,更涵蓋了開發商、政府以及普通百姓對城市未來的期望。而住交會作為一個非常好的載體,所起的作用就是讓各個城市之間、規劃者和普通百姓之間,在一個非常寬泛的面上有直接交流的機會,這是其他展會所做不到的。
中國房地產報:即將舉辦的下一屆住交會的主題是“城市精神,亞洲商機”,您個人對此是如何理解的?
謝遠驥:放在亞洲,甚至整個世界這樣一個層面上來講,住交會不僅為國外投資者提供了一個來中國投資、了解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機會,而且中國也可以通過這個機會把原有的一些建筑風格,以及一些新發展起來的土生土長的新建筑風格向世界展示并進行交流。
目前,市場上流行的國外設計比較多。國外的設計雖然創意上非常出色,經常會給人眼前一亮、新奇的感覺,但是由于對中國的情況不是很了解,可能會有許多水土不服的現象。中國設計師可能就做得好一些,因為中國的材料、中國的建筑標準還是中國人自己更了解一些,更為符合中國的實際。住交會也為國內外的設計師和建筑師提供了這么一個交流合作的機會,讓有意進入中國的外國設計師增加對中國的了解,也使中國本土的設計師得到與外界共同探討的機會。
中國房地產報:您剛才提到住交會給了中國建筑風格一個向世界展示的機會,請您描述一下目前的中國建筑風格是什么?
謝遠驥: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什么是一個地方的建筑風格。目前中國新的建筑風格正在逐步形成,因為建筑材料及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的關系,大家逐步都在采用了一種最為受歡迎的建筑模式,大家都這么建了,共同的東西多了,就形成了風格。所以現在中國人做的一些設計拿到國外去一看,人家就知道這是中國的建筑風格,他們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呢?從建材的選擇,從設計形式,從構架就可以看出來。
我們可以注意到,在目前的普通住宅建設當中,小高層已經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因為它能夠節約土地,生活質量也不錯,能夠做到南北通透,采光良好,非常安靜,造價也不很高,所以非常適合中國人居住。
盡管在亞洲,特別是東亞這樣人口密度比較大的地區,小高層都是比較適合當地條件的一種建筑形式,但在中國,小高層的發展上已經有了一些中國式的特點。比如日本的小高層,可能會在外面有一條通廊,高度也不高。這樣的建筑中國過去也建過,從節約角度來講更節約,但是不符合中國的一些生活習慣和氣候特點,比如說增加一個通廊,就對中國北方地區冬天的取暖問題帶來了很大的考驗,另外,中國的烹飪方式也造成油煙比較多,如果排放的時候隔著一個通廊的話,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困擾。
目前來看的話,新的中國建筑風格仍舊在不斷的完善當中,但是圍繞著小高層這種形式進一步改善和完善應該是一個方向。
中國房地產報:這種以小高層為代表的新的中國建筑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謝遠驥:建筑風格不僅與歷史、文化有關系,也和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的改變,對建筑物外形的改變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說過去是磚石結構的房子,而現在有玻璃幕墻,整個建筑物的風格也就自然而然地改了,高樓大廈的面目也就不一樣了。
建筑形式或建筑風格,實際上是對目前所處時代的一個反映。目前已經不是秦磚漢瓦的時代了。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結合目前中國人的時代特點來建筑中國人自己的建筑。
而目前中國的特點,首先一點就是土地資源的緊缺,因此在中國大規模地建造像北美那樣的的獨棟別墅、獨棟房屋是不可能的。中國目前比較適合建造集約式住宅,而且是小高層比較合適,太高了既不方便,對城市環境也有影響。為什么小高層比較受歡迎,因為這個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是符合了中國目前社會形勢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而不是一個沒有根基的舶來品。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