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網民“小刀鴨”在電腦上敲下一段話:當我的朋友來找我時,我告訴他:經過“創意英國”和“瑪雅生活館”,沿著“香榭麗園”一直走,到了“地中海”,轉過“西貢碼頭”,過“挪威森林”,到“波西米亞花園”后面的“馬可波羅半島別墅”附近,我等你。他接著寫到:“昆明彈丸之地,小區樓盤還有如此之多的洋名———西貢碼頭、香榭麗園、加州楓景、國際花園、世界花苑、名古屋、戛納小鎮、格林威治……
去年9月,“小刀鴨”將他的這篇《誰可以用英國、挪威命名昆明?!》的文章貼在人民網強國論壇上之后,立即引起了網友的共鳴。網友紛紛發帖,批評昆明樓盤洋名泛濫,割斷了城市的歷史根脈。
今年7月,熱議“洋樓盤”在昆明媒體再次掀起高潮,引起了昆明市民和市政府的關注。7月底,針對這一現象,昆明市委書記楊崇勇提出“糾正這種媚俗求洋、崇洋媚外的做法”。昆明市規劃局隨后下發通知:對新建的小區、樓盤命名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政府此舉卻引來了市民的爭議。有市民認為,盡管有關部門對小區、樓盤命名有責任,但開發商為小區、樓盤取洋名并非違法,它只是一個審美趣味、文化傾向問題,這個層面的問題,沒有必要通過行政干預來解決。
詩人于堅認為,這樣的做法治標不治本,“我們應該從文化層面上進行深刻反思”。
“近年來,各地大規模的‘拆城造城運動’顯示,中國的傳統建筑不被珍惜。城市是個巨大的工地,水泥森林像堡壘一樣瘋長———它們橫空出世,與中國傳統美學沒有關系,也看不出與西方建筑精華的傳承之緣。”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說:“居住是因為人和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歷史文化建立起了一種聯系,人才不會孤獨,生命才有意義。而現在開發商命名的名字,使我們失去了跟土地的聯系以及跟整個歷史的聯系。”于堅也認為,“中國的傳統建筑自古以來就和大地有著天然聯系。但當代人對‘土地親密’很不耐煩,以土為恥。人們都希望‘生活在別處’。”
建筑命名是當代人心態的晴雨表。“一方面,開發商以金錢、市場為導向來揣摩客戶,認為名字起得越富有,買的客戶就越多。但實際上,這是開發商強加給買房者的文化暗示;另一方面,確實有客戶喜歡這樣的名字,想像著自己住在英國的劍橋、法國的香榭麗舍和古代的羅馬帝國。”俞孔堅說:“社區命名是公共行為,它的‘暗示效應’會影響一個時代,影響到在‘香榭麗舍’或‘楓丹白露’成長起來的我們的后代。”
于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很多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假想成美學標準。似乎洋名代表著富有、身份,顯得居住者的檔次很高,是中產階層或者是富有階層。而對民族文化傳統不屑一顧,肆意踐踏。這是個愚蠢的錯覺。
云南大學歷史系金子強教授認為,這種文化現象,可以稱之為“新經濟殖民文化心態”。他說,在一個過渡的時代,從貧窮走向富有、從落后邁向先進,都會有向往和目標。美國也有過這樣的階段———美國的白宮、國會大廈,都是模仿當時歐洲的建筑;劍橋、牛津,用的也是英國名字,這代表著向往歐洲貴族生活和文化的一種心理。當人們對民族文化更加自信和熱愛,就會對洋名以平常心視之。
相關新聞:新華網:“洋名”小區泛濫引爭議
這是哪國的昆明? 昆明“洋名”小區泛濫引爭議
俞孔堅訪談:小區命名如何更好體現城市特色
俞孔堅炮轟小區取洋名:一種暴發戶意識心態在作怪
俞孔堅教授遠程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