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2002年,南派知名開發商進駐京城,促使小區園林景觀成為樓市新賣點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小區園林就是簡單綠化,在空地上種植花草樹木,不講究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直到90年代,國家對小區綠化面積及小區公園設計有明確規定后,小區內才有了圍合式綠化、休息活動園地,簡單的小區園林景觀開始出現。
20世紀,南風北漸,南派開發商把南方的曲折景致引入北方,小區園林景觀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這時的園林已經成為住戶的看點,商家的賣點。鋪天蓋地的樓書上沒有不標榜自己園林之美的。住房與園林本是一體,買房子,也是買園林,買住處,也是買生活,這已是購房者的新消費觀念。
90年代前,小區園林僅是在空地上種植些許花草樹木;2000年,建設部要求新建小區綠化面積達30%以上,加速了小區園林建設。
「80年代」小區園林設計起步
北京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建設居住區,其中月壇、和平里、三里河都是比較早的中央單位宿舍區。北京市園林局城市綠化處廉國釗處長回憶起當年的情況說,“這些較早的居住區密度不大,綠化簡單,建好后,僅圍繞著居住區種些樹。”
北京市園林學校譚立華老師有著更為清晰的記憶,他說“當時的小區綠化主要是模仿蘇聯,小區綠化分為三個層次,從小到大依次是:居住區樓間綠化、組團綠化、居住區公園。那時的小區綠化非常簡單,綠化一般也非常規整,都是成排成行的,比如和平里居住區種的很多楊樹都是這種類型的綠化。”
到了80年代,小區的概念才真正形成。北京當時建了幾個大型居住區,方莊、勁松、望京等等,隨著大型居住區的建設,小區綠化得以起步。尤其是在80年代末,北京為迎接亞運會,安慧里附近一些小區綠化做得很好。不過當時市場上商品房數量少,供不應求,小區綠化還沒有被充分重視。
雖然“這一時期沒有相關的正式文件,但綠化部門對小區園林有幾個標準:一是優美;二是舒適;三是方便,要以人為本,比如小區內道路、座椅的設計等;四是安全,比如植物不能帶刺等。”廉國釗談起當年的小區園林標準依然能脫口而出。
「90年代」“當年征收綠化建設費其實很有必要”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住宅小區建設進入高潮期。當時政府要求小區綠化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值不小于30%.并且小區規模如果在7000-15000人,必須建有一個小區公園,小區公園的人均綠地面積不小于1平方米。如果是人口超過15000人的居住區,居住區公園的人均綠地面積不小于2平方米。
2000年以后,大規模集中建設的居住區減少了,需要建設的小區公園也隨之減少,這時的小區綠化多以小區內部的圍合式綠地為主。
2000年5月建設部出臺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實施方案》、《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其中明確要求新建居住小區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動園地,舊居住區改造,綠化面積不少于總用地面積的25%。
在國家相關規定出臺后,不少開發商也逐漸把社區的高綠化率作為吸引買家的一個賣點。“這時的商品房更加市場化,很多開發商也把賣點放到了社區環境及綠化上。”譚立華這樣梳理著小區園林的建設脈絡。
據廉國釗回憶說:“從90年代中期到2001年,園林部門要求新建小區按照總建筑面積來征收綠化建設費,每平方米8元。這是一筆綠化保證金,開發商在前期規劃時交齊,如果小區建好后,綠地面積、綠化景觀達標,連利息全額返給開發商。到了2001年,為了杜絕濫收費,綠化建設費被取消了。”
“而目前的情況是,開發商完成開發后,由監理單位把小區綠化情況報到政府部門,政府部門僅僅備案,不再承擔具體的監督職責。在這種情況下,小區綠化則是開發商的自覺行為。有些開發商重視小區園林建設,但也有開發商,對銷售時承諾的綠地率根本做不到,引發些糾紛。現在回起來,當年實行綠化建設費其實很有必要。”廉國釗說。
「2000年后」南派開發商帶來園林新風
進入2002年,一些南派開發商開發的樓盤大量進入北京房地產市場,“它們對南方園林的把握,對園林與文化的結合做得都比較到位。珠江、富力、萬科、星河灣等在這方面給北京開發商做出了表率”。廉國釗這樣看待南派開發商在園林方面給北京樓市帶來的影響。
“星河灣在植物的選擇上采用喬木、灌木、地被植物及草皮相搭配的手法,因為草坪的維護浪費大量的水資源,有悖節約省地原則。”宏宇集團董事副總裁梁上燕說。
發展草坪不利于節約。譚立華也這樣說道:“目前草坪,不僅需要每天澆水,一般每月要修剪兩次,費時費力。所以建議北京小區園林應該使用本地區原有的地被植物,比如,多用北京本地樹種,國槐、毛白楊等。這些樹種既適合北京的氣候,生長快,也節省了高額維護費。”
發展脈絡
50-60年代,北京小區綠化比較簡單,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居住區樓間綠化、組團綠化、居住區公園。
80年代,隨著方莊、勁松、望京等幾個大型居住區的建設,小區園林建設開始起步。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居住小區建設進入高潮期,當時園林部門要求綠化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值不小于30%.并且小區規模在7000-15000人,小區公園的人均綠地面積不小于1平方米,超過15000人,人均綠地面積不小于2平方米。
從90年代中期開始,按規定新建小區在前期規劃時交納綠化建設費,每平方米8元。在小區建成后,如果綠地面積、綠化景觀達標,將綠化建設費連本帶息全額返給開發商。2001年,為了杜絕濫收費,綠化建設費被取消。
2000年5月,建設部出臺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實施方案》、《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其中明確要求新建居住小區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動園地,舊居住區改造,綠化面積不少于總用地面積的25%;全市園林式居住區占60%以上。2005年新修訂的《國家園林城市標準》中又再次重申了這些標準。
業內回顧
消費者需求推動園林建設
講述人:北京泰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閻少華
小區園林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人們在滿足了最基本的居住需要后,自然就有了對小區綠化、對健康的需求。伴隨消費者的這種需求,開發商對綠化也越來越重視。目前政府部門的硬性要求是,居住小區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其實這應該分不同區域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郊區住宅與城市中心住宅應該有不同的標準。
此外,在小區園林的發展過程中,不少樓盤做得有點過。有些樓盤為了追求市場效果,樹木種植得非常密,并且樹種非常珍貴,其實這些樹木未必適合北京。
北京小區在進行園林建設時,樹木移植非常普遍。其實這種移植不是增加綠化,因為在移植過程中樹木成活率肯定達不到100%,而且成樹移植不僅增加成本,破壞綠化,對樹木原來生存環境也是一種傷害,所以移植的樹木胸徑最好不超過10厘米。另外,小區園林重在養護,目前很多園林第一年都是由園林施工單位負責,第二年交給物業,所以園林后期養護更為重要。
專家評述
點綴型園林對空氣影響小
講述人:著名建筑評論家 史建
北京社區都是圍合式、封閉式的,也就是以前“大院”的變體。社區封閉起來,城市綠化也就被分割開。雖然北京社區綠化面積有硬性規定,但我認為如果城周圍綠化做得好,或許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完全沒有必要做社區綠化。
北京二環至三環之間的第一道環型綠化帶只有南二環還殘存一些。目前討論的第二道環型綠化帶主要在四環、五環外,但是建立后對北京的空氣有什么作用,該怎么做等這些問題目前都沒定論。
我覺得北京城市綠化應該學習莫斯科,其綠化模式是從郊區到市中心,綠化帶呈縱向、放射狀、楔形排列。這樣,當市區因為熱島效應造成熱空氣上升時,從郊區過來的涼爽空氣沿著楔形綠化帶進入市區。北京目前高樓林立,阻礙了空氣流動,冷熱空氣并不能形成良好循環,整體綠化效果并不好。并且,社區點綴型綠化對凈化整個北京空氣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采寫 本報記者 張宏強
攝影 本報記者 周曉東
制圖 劉剛 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