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風景區 超常規速度建“中國第一山”
admin
2005-08-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03年,峨眉山人又一次站在重大歷史機遇面前。 新年的第一天,剛剛到任的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張學忠就登上峨眉山,對風景區發生的深刻變化給予高度評價。張學忠書記勉勵樂
2003年,峨眉山人又一次站在重大歷史機遇面前。
新年的第一天,剛剛到任的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張學忠就登上峨眉山,對風景區發生的深刻變化給予高度評價。張學忠書記勉勵樂山市和峨眉山景區同志:“樂山市城市建設和旅游發展條件很好,要以對祖先、對后人負責的態度把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保護好、管理好、永續利用好。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把樂山建設成最美麗的城市,把峨眉山建成‘中國第一山’”。
“中國第一山”,一個富有詩意和文化高度的座標!
2月3日,張學忠書記三上峨眉,對建設“中國第一山”,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
把峨眉山建成“中國第一山”,目的是通過建設第一山帶動全省旅游產業大發展。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千萬不能撒胡椒面,全面鋪開,四處分散。要進一步突出峨眉山的特色。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競爭力。千座名山一座頂,打造“第一山”關鍵在金頂。電視臺和氣象站建在金頂有礙景觀,進一步把金頂建設好,你們要抓緊做好重建金頂的規劃。
省長張中偉對第一山建設也十分關注,多次親臨峨眉山現場辦公,指示省政府有關部門全力支持第一山建設。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分管領導也親臨峨眉山指導中國第一山建設,貢獻智慧,全力推進。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交通廳、省建設廳、省林業廳、省文化廳、省旅游局、省宗教局、省氣象局、省環保局、省廣電局等部委廳局領導紛紛親臨現場調研,助推中國第一山建設。
中國第一山,省領導高屋建瓴。樂山市委書記于偉在樂山市黨代會上明確要求:舉全市之力建設“中國第一山”,要讓第一山一切都是精品,處處體現第一,讓世人公認。新任樂山市市長姜曉亭一到任,就深入景區調研,指導第一山建設。于偉、姜曉亭經常率領樂山市級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到景區現場辦公,解決難題。分管全市旅游工作的樂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羅佳明堅持每周深入景區,現場解決問題,督查第一山建設進程。樂山市市委常委、峨眉山市委書記李留根、樂山市副市長黃若建等領導也帶頭“下深水”,抓落實。
會當凌絕頂,一攬眾山小。
省委書記的重托,令峨眉山管委會一班決策者豁然開朗。
1993年至2002年10年間,峨眉山實現了發展史上的三大跨越,可謂成績斐然。全國衛生山、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等14個國家級獎牌落戶景區。被聯合國專家贊為“世界遺產中保護得最好的地方之一”。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全委評為“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先進單位”。2005年被《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評選為“中國顧客十大滿意風景名勝區”,法國國際交流中心也將峨眉山評為“國際游客最喜愛的中國旅游景區。”
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所有的榮譽都屬于過去,屬于昨天。“中國第一山”新座標,對峨眉山人思想觀念產生巨大沖擊波,過去的經營理念,管理理念,遇到了全面挑戰,全面刷新。“中國第一山”不是要第二,而是要第一。“第一”意味著100分-1分=0分的方式,第一意味著付出同等的代價,同等的精力,同等的時間,但第一比第二卻贏得了主動,贏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做任何工作,態度和決心至關重要,只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以飽滿的激情推動工作,以強有力的執行抓好落實,我們的事業就能不斷開創新的局面”。張學忠書記這段話,激勵著曾經為峨眉山拿下一個又一個國家級、世界級金牌的峨眉山人,摩拳擦掌,秣馬厲兵,再上征程。
第一山,以超常規速度建設
2003年8月25日,省委省政府在峨眉山金頂隆重舉行儀式,省委書記張學忠,省委副書記、省長張中偉,省政協主席秦玉琴,省委副書記陶武先、蔣巨峰,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歐澤高,省委常委王榮軒,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少雄,省委常委、秘書長郭永祥,副省長王懷臣等省領導出席。
“中國第一山”建設按照國務院批準的《峨眉山風景區總體規劃》、《峨眉山金頂景區建設詳細規劃》正式啟動。
按此規劃,2006年的峨眉山,山分三區,景為三段,文化蘊底,生態唱戲;既可休閑、度假,又有康療、會議。讓人徜徉于山,陶醉于綠野,清風飲露,飄飄欲仙!
千座名山一座頂。“3802”工程,“中國第一山建設核心工程”。遵照張學忠書記、張中偉省長的指示精神,金頂“3802”工程以恢復改造金頂寺廟和十方普賢系列工程為重點,新建“四大景觀”觀景臺,按“拆多建少”原則通過拆除703電視臺,搬遷金頂氣象站等建筑,加大對遺產地的保護力度,使金頂更具歷史性、真實性和完整性,全面提升金頂景觀和文化地位,使之成為世界最壯麗的自觀景臺和最著名的佛教朝拜中心。
“3802”工程的實施并不順利,施工工地海拔3000余米,溫差大,施工強度大,每推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時間緊,任務重。峨眉山人迎難而上!敢為天下先!
樂山市委常委、峨眉山市委書記李留根出任“3802”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峨眉山管委會黨委書記馬元祝、峨眉山市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秦福榮出任副組長,他們調集精兵強將,云集峨眉山金頂,以超常規的速度抓緊建設。
2004年秋去冬來之時,海拔3000余米的金頂景區銀裝素裹,氣溫很快下降到零下20度左右。而此時,“3802”工程施工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零下20度,混凝土無法攪拌,混凝土養護保養達不到要求,已完全不具備施工條件。如待冬去春來,要等上幾個月。
時不我待。面對攔路虎,峨眉山人沒有退縮。馬元祝、秦福榮、王華先等管委會領導趕上金頂,會同從清華大學、同濟大學、西南交大、省建科院請來的10多名專家們在金頂施工現場會診,經過多次實踐論證,終于拿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實施大篷冬季施工方案。
他們購回軍用帆布,在大雄寶殿、金頂1680平方米的建筑工地上搭起了高30米的軍用帳篷,帳篷內再用岡炭點起20個大火爐,使施工工地的溫度從零下20度上升到攝氏10度,既解決了混凝土攪拌問題,同時又保證了混凝土養護。帳篷外,白雪皚皚,冰天雪地;帳篷內,爐火熊熊,機聲轟鳴。
工程技術人員按一定比例將早強劑滲入混凝土中,既方便了施工,又縮短混凝土養護時間,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節約工期。
2005年春節,萬家團圓的日子。500多名建設者主動放棄了春節與家人的團聚,日夜奮戰在建筑工地上。
正月初三的上午,大雪飄飄灑灑。省長張中偉不顧天寒地凍,道路危險,來到了金頂建設工地,慰問建設者們。名山之頂,省長與建設者們手握著手,心連著心。
超常規的建設速度贏得了豐厚的回報。
金殿、大雄寶殿、露臺主體工程于今年4月12日完工并通過驗收;金殿金瓦安裝已完成工程量的80%;大雄寶殿預埋件安裝已完成工程量的90%,“3802”工程將于今年11月底全面竣工。
“天著露衣迎日出,峰騰云海作舟浮”。已故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描繪的這幅峨眉云海日出盛景,將以更瑰麗的色彩出現在游人面前。
與此同時,中山區、低山區建設工程也以超常規的建設速度快馬加鞭,紅珠山賓館完成五星級改造,8號貴賓樓內,白色大理石地面,黃銅色襄門框,厚重門把,雅致的擺設處處體現現代風格;投資近億元的紅珠溫泉賓館,樹影婆娑,氡氣飄逸,泉水叮咚;2.5公里館內游山道曲徑通幽;賓館房間的每一扇窗戶都成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峨眉十景之一的雙橋清音,錦上添花;清音平湖的建成,使干涸的河床變成了霧靄迷蒙,煙波浩淼……
30多項在建項目緊鑼密鼓,總投資額達10.78億元。
開弓沒有回頭箭。秦福榮說,隨著第一山建設的步步推進,生態保護全國第一,佛教文化保護管理開發全國第一等雛形逐漸彰顯,“中國第一山”勝利在望了!
第一山,剛柔相濟人為先
如火如荼的第一山建設背后,峨眉山人嚴防死守著另一條“底線”———第一流的旅游風景區管理。
管理者,一頭連著游客,一頭連著服務游客的經營者。只有管好了經營者,才有游客的回頭率,才有峨眉山的文明服務之風。而對經營者的管理既有剛性的一面,又有柔性的調和;需要智慧,需要韌力,更需要感情。這些道理、這些經驗,花了差不多10年才換回。但換得值,換回了峨眉山的金字招牌,換回了可謂“固若金湯”的管理基礎,換回了每年16億元的旅游收入。
你如果駐足萬年寺停車場,觀察車場側一排售貨攤點,你會發現,一色的運售貨車,一色的襯衣,一色的佩證,一條白瓷磚鋪就的“警戒線”后,男女老少的攤點,以當地方言吐出“椒鹽味”特濃的英語、普通話在招徠中外游客。但不論如何,他們絕不跨出那條“警戒線”去拉客、擾客。
相隔幾十米遠,一溜涼亭下,足力不夠的游客們,正排隊等候獨具風味的“滑竿”。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滑竿經營人員一覽表”,每位抬滑竿者的照片都在表上,且有等級:“優質服務標兵”,“文明經營戶”等等。一位姑娘忙不迭的逐一按號呼客上座。抬滑竿人不論游客胖瘦,抬起就走。無人搶客,無人挑客,無人拒載,無人收小費,秩序井然。
一家叫“神木山莊”的飯店里,業主王大中拿出價目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且是中英文對照:
品名紅油雞塊;計量單位:份;單價:30元;數量:250克。
若有短斤少兩,價貨不符,游客可以拒付,也可以向管理部門投訴。“我們用自己的誠信,贏得了我們的發展。”王大中說。
不知有多少游客,對峨眉山的文明服務發出由衷的贊嘆;管理界人士,更對這種一以其上的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由衷地折服。要知道,這些攤主,飯店業主,抬滑竿的,還有“大嫂導游”們,都是當地農民。退回去20多年,他們中的個別人,曾經在大雪封山之際,把一袋方便面抬高到20元,一張凳子50元。峨眉山景區工商分局伍元華回顧:1992年,游客投訴峨眉山旅游服務問題的信件多達1031件。
現在的一切變化,是因為峨眉山管理者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如何教育、引導農民,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有思路,有辦法,有措施。剝繭抽絲,細細剖析:“絞盡腦汁,找到一個既要嚴格管理,為游客服好務,又要充分照顧農民利益的最佳結合點。”峨眉山管委會主任秦福榮如是說。
攤區為什么守得住“警戒線”?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這樣一個“利”字當頭的攤位。管理者的訣竅,就是以情動人,以規矩人,以法治人。以情動人,是講對農民要有感情,時時處處把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放在心上,充分考慮他們的利益。以規矩人,管理的規章制度必須嚴格執行,制度當前人人平等。然而,要提高制度的執行率,制度的制定就必須切實可行。要發動群眾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定規矩。說服他們,有規矩才能服好務,服好務才有更多游客,才有大家更大的利益。比如攤點、口岸有肥瘦,那輪流坐莊行不行?連開三天會,道理講透,幾種意見無記名投票表決,結果十天一輪的意見占上風,規矩就成了。“統一亮證經營,統一著裝佩證,統一商品擺放,統一明碼標價,統一服務用語”的“五統一”和有檢查無檢查一個樣,有無會議參觀一個樣,有領導無領導一個樣,淡季旺季一個樣的“四個一樣”。大家的規矩大家遵守,才有了如今這種有序景象。又如抬滑竿者,你爭我奪,談何文明服務?大家反復討論,自定行規:抬滑竿者分單雙號經營,排號抬人;對顧客不能挑肥揀瘦,如有拒載者,或中途索要加價費者,停止當月上班資格。
管理剛性毫不動搖的同時,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也要摻雜點柔性管理。萬年寺停車場,晚上差不多要住進一千多客人,攤點如何為游客服務?每個攤點出一臺攤車,擺4個小凳子,必須整齊劃一,不能亂擺。結果是一箭雙雕:既豐富了游客夜生活,品茶、喝酒、聊天中還宣傳了峨眉山。
綜觀峨眉山的管理路子,峨眉山人概括為:以綜合管理為龍頭,專業管理為骨干,群眾管理為基礎。景區根據各項法規,制定了規劃、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衛生、工商管理等規章制度80多個。最具特色的,當屬對全山農民旅飯店星級化管理,景區攤點管理規定,滑竿抬運管理辦法等。
在峨眉山,管理是第一要務,管理是核心競爭力,離開了管理什么也談不上。峨眉山管委會主任秦福榮說,“管理是景區的魂,服務是景區的神,管理服務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益求精”。峨眉山的管理面臨一個新的突破,要從危機管理轉向問題管理,從零碎管理走向系統化管理,從經驗化管理轉向問題管理,從一般化管理轉向人性化管理。
登高望遠,未雨綢繆。吃管理飯達到全國景區一流水平的峨眉山人,提出的新目標是:牢牢樹立“以人為本,游客至上”的管理服務理念;必須堅持“全國第一”的硬標準。同時,注重抓好細節服務。細節體現文野之分,高下之分。細節服務能給顧客無微不至的關懷,能夠贏得顧客的心。
“中國第一山”,不僅是指峨眉山的海拔高度,更高的是峨眉山人的管理水平,那才是高!但峨眉山人謙虛地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一山,構建和諧“中國版”
建設“中國第一山”,峨眉山管委會還有一個天大的難題:方圓154平方公里的景區內居住著一個鄉、16個村的1.6萬名農民———世世代代的原住民。如何讓他們在景區中生活過得更好?
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生態環境保護,原住民的合法權益等等現代社會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使我們的決策者與普通公民,越來越近地走向更多共識。
作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地,峨眉山承載著太多的示范效應:景區原住民與景區的和諧共處,是需要我們的決策者科學決策的。峨眉山有責任、有義務探索一條新路,為科學發展積累一點經驗;為世界遺產保護作出一個“中國樣本”,在世界文明的寶庫中,表現出中國人新的作為:為古老祖國的悠久歷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峨眉山人清楚地記得,省委書記張學忠在全省第二屆旅發大會上的諄諄告誡:
發展旅游業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根本理念。旅游開發必須尊重當地群眾的利益,通過發展旅游業促進當地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切實維護好、發展好當地群眾的根本利益。如果把發展旅游與當地群眾的利益脫離開來,對立起來,不顧甚至損害群眾利益,最終也會影響旅游經濟的發展。
馬元祝回顧峨眉山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對張書記這翻話體會很深。1993年,峨眉山也遇到了部分拆遷,但管委會充分考慮了農民的利益,讓利于農民。管委會首先取消了自己在全山的所有經營網點,清理了與自己員工“有關系”的照相經營戶31個,其它一些職權部門的經營網點也一并清理,然后安排退耕還林的農民去經營,盡最大限度照顧農民的生存與利益。
在峨眉山,對景區退耕還林1.6萬農民的安置,解決好他們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辦法。懂經營管理,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開辦旅飯店;經濟條件稍次點的,在攤區當個攤主;勞力強力,去抬滑竿;腦瓜靈活的,去照相;無經營能力,體力較差的,去當清潔工。對遠核心景區、經濟還欠發達的山民,管委會推出了“興邊富民”工程,制定出3年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人均年收入指標。香蠟廠、雪魔芋加工廠、天麻生產基地、茶葉生產加工基地、靈猴工藝品生產基地等一批富民工程已經讓部分村民富裕起來。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管委會500多名共產黨員與202戶貧困村民結成“幫扶對子”,捐款10多萬元,手拉手共奔小康之路。
這一套辦法,無形之中對遺產地原住民與景區和諧相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如今峨眉山247家農民旅飯店,經營從業人員1160多名,1030多人從事攤點服務,300人清潔工,1033人的抬滑竿經營者,126人的景區講解員,400人的照相師等等,都是峨眉山本地農民。
為了引導農民樹立遺產保護觀,自覺參與遺產保護,管委會推出一套特色管理,針對農民旅飯店、攤點、滑竿經營制定出一套土洋結合、操作性強、規范性很強的管理規定。有的放矢,執行方便,讓農民在規范管理中嘗到了制度的甜頭,自覺性大大增強。
56歲的李朝富,峨眉山零公里停車場一家叫“景色樓”的旅飯店店主,主動為記者留下手機號的聰明農民,對景區的和諧氛圍有他獨特的感受。1994年,他的“雞毛店”門前要建停車場,涉及到幾十戶人的拆遷,農民有抵觸情緒。他當時是生產隊長。在了解清楚建停車場的真實情況以后,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大商機。何況,他對當時亂停亂放亂拉客、清潔衛生一團糟的情況也十分反感。于是,他主動站出來給大家做工作,講發展,講前景。同時,他積極配合管委會召集群眾開會,商量用“集資還鋪面”的辦法,讓大家吃了“定心丸”,使拆遷順利推開。現在,他的“景色樓”從“雞毛店”變成了4層樓的旅飯店,生意越來越大。他說,我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峨眉山的后山,過去靠山吃山,種點黃連,背點竹麻下山換大米,五天才打個來回,日子過得比黃連苦。現在“生活上檔次了!”
39歲的先淑蓮,說起現在的生活,也是笑嘻了!她是黃灣鄉報國村農民。峨眉山實行退耕還林后,她父親由景區安排到山上當了清潔員,光掃地一年也要掙3千多元。掃到50歲退休,還能領到政府給的糧食補助。“糧是吃不完的”。她說:一個弟弟,在景區旅游公司當司機,一年收入兩萬元,一個妹妹當導游,一個月兩千多元是穩穩當當。先淑蓮自己的“悅賓酒店”僅去年就投入20多萬搞裝修,底樓由餐館變成了小超市,樓上客房裝了空調、衛生間,客人一來就不走了!
什么是和諧社會?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是最具說服力的硬件!
相傳,公元4世紀,從中印度來華入蜀的僧人寶掌,贊譽峨眉山為“高出五岳,秀甲九州,震旦第一山也。”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萬年寺留書“第一山”書法作品,碑還立于萬年寺內。
“震旦第一山”,是“中國第一山”的文化傳承點,佐證著峨眉山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而今,峨眉山人攢足勁進行的“中國第一山”建設,則是在21世紀的新起點上,書寫出更金碧輝煌的一筆。
雄哉,中國第一山!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