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筑理念因對話而共融
admin
2005-04-18
來源:景觀中國網
伴隨著本月五日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舉辦的“法國視覺·當代城市與建筑藝術展”的開幕,“中法建筑論壇”也于6日~7日圓滿舉行。無論是圍繞十大主題的展覽,還是陣容強大、思辨
伴隨著本月五日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舉辦的“法國視覺·當代城市與建筑藝術展”的開幕,“中法建筑論壇”也于6日~7日圓滿舉行。無論是圍繞十大主題的展覽,還是陣容強大、思辨精辟的中法建筑論壇都將給中法建筑界同仁留下多方面的深刻印記。
作為“中法建筑論壇”承辦方的《建筑創作》雜志社,奉獻給中法建筑師的禮物是“中國建筑師在法國·法國建筑師在中國”的精美紀念冊。它記載下法國建筑師那余韻悠遠、形神各異的花園,也追溯到中國老一輩留法建筑師華南圭、華攬洪、虞炳烈、林克明、盧毓駿等百余年來為中國建筑文化在法國的傳播所做的貢獻。我認為,這本“留存”,一定能喚起建筑界內外人士的發現與記憶,更將為中法文化交流的恒久魅力找到共通點。
交流因差異而互補 創新因合作而升華
縱觀“法國視覺”展覽和“中法建筑論壇”,能清晰看到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主線下的創新思想,如突出人性化理念的公共建筑設計、體現國家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文化藝術精神決定城市形象等專題頗受兩國建筑師歡迎。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法兩國建筑界的合作將更加廣泛,這不僅指合作設計項目的具體化,也指合作效果的明顯化。論壇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盡管中法兩國建筑師年齡不一(中方更年輕些),社會制度不一,文化背景不同,但往往在多方面體現出很好的合作前景。“中法建筑論壇”之所以相融,重在文化的共通及其共同的對城市生存空間品質的追求。
法國人正開始申辦2012年奧運會工作。充滿想念力的法國建筑師設計的巴黎奧林匹克村,是在距香榭麗舍以北不足3公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個可以彎曲、并可隨風而動的光塔作為新地標建筑。法國建筑師認為,建造建筑的過程是把定義和概念在實體中體現的過程,建筑師是協調者,他可調動所有層面的知識去反映。今天的建筑材料不再單單是玻璃、水泥和金屬,而是我們能夠進入并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空間。正如文化部孫家正部長所言:“很多法國建筑最初都是以挑戰者的面孔出世,埃菲爾鐵塔如此、蓬皮杜藝術中心如此、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如此、法國國家圖書館如此……總之,法國建筑以其獨特的魅力令世界注目,是法蘭西民族浪漫情懷的物化與外化。”同樣,法國文化通訊部長德·瓦布爾也強調:“中法兩國之間在建筑領域的共同探討已有多年歷史,150個中國建筑師在法國的這個項目正是其中重要手段,這些交流證明,建筑藝術在不同文化的對話中吸取養分并不斷進步。”
只有恒久的文化追求才能創造建筑經典
在“中法建筑論壇”的豐富思辨中,給人們留下的思考良多,其中要求建筑師樹立責任意識,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是一個重要方面。如它要求當下的建筑師要激情與才情同在,不僅要把自己置入文化之中,更要在人文視野中,將作品與文化融為一體。最可貴的是要求建筑師、工程師要有哲學思維,因為建筑創作及建筑設計中,更多的辯證思維會避免片面性,避免僵化。有人說,審美是建筑人生的節日,那我更想說,哲學如同陽光,它能引領建筑師步入“神閑氣靜、智深勇沉”的境界。
保護建筑遺產,貴在倡導建筑師的責任心。有法國建筑師說,今天做建筑師就是做“此時此地”的建筑師!社會要求建筑師承接一個與城市廣大公眾休戚相關的任務。無論是住宅區設計還是舊城改造中建筑師的作用都要獨特,既要創造,也要改變。就是說,重新縫合城市的組織,將久經考驗的傳統城市結構與現代建筑的特有品質(光線的運用、居所的質量等)結合起來。今天,建筑學尤其應當超越理論的種種原則,更好地為公眾的生活服務。“中法建筑論壇”讓中國建筑師近距離領略了法國建筑藝術與科技的美妙絕倫的同時,也有助于人們更深層地理解法國當代建筑所顯現的時代“精神”。它令人信服地說明,同樣擁有悠久建筑歷史及其偉大建筑成就的中法兩國正進行著一切有益的對話。作為承辦方我們認為,所有法方建筑師所介紹的建筑設計中最大的共同點是對建筑背景的關注,它們很注意在設計時將文化、歷史、環境及規則都考慮在內,同時本土化與國際化結合的較好。如某些法國在中國的設計作品就考慮了中國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考慮到其空間感、傳統建筑風格(如北京四合院結構)及其園林藝術。這種思考與中國建筑和城市設計規范達成了默契,即建立了一個以文化共通模式為主的設計組織形式。正是這種文化性,決定著城市建筑的形象。發展并繼承一種精致文化,推動長時期的建筑藝術創作是文明存在和發展的保證。中法兩國均是文明古國,公眾的生活總在歷史與創造中不間斷地互動著。
此次“中法建筑論壇”形式新穎,交流熱烈,不僅有主論壇,還有兩個洽談室,這種動與靜、大與小的結合使兩天的交流頗有效果。作為中國建筑師能夠看到,在法方的作品中已經涉及中國的四十余座城市,因此,中國建筑師及建筑界管理者該思量一下,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引進”戰略,國外的設計公司對多樣化的中國城市固然重要,但保護文明的里程碑是否該成為衡量每個“洋設計”作品及機構的關鍵呢?愿“中法建筑論壇”為我們認知法國建筑文化開了個好頭,更愿我們從“法國視覺”中也聯想到更多的揚自己民族所長的中國歷史、文化與情感。對此正如馬國馨院士所言,此次“中法建筑論壇”的收獲不單單是中國建筑師,也包括法國建筑師本身,傳承各國建筑文化,保持地域特色的國際化才是全球化的真正意義所在。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