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小橋、流水、人家……如何保護開發,牽動學者心弦。昨天下午,由本報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聯合主辦,2005江南古鎮保護與合理利用研討會在解放日報大樓舉行。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古建筑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復旦大學胡守鈞教授,華東師大陳勤建教授、丁季華教授,同濟大學張雪敏研究員等分別從社會學、民俗學、旅游學等角度,勾勒出心中的“新江南水鄉”。前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委員、國浩律師集團律師呂紅兵從資本運作角度闡述古鎮上市問題。
阮儀三:不能丟了“國家名片”
阮儀三教授來了。
昨天下午1點30分,會議還有半小時開始。年過七旬、頭發灰白的阮儀三教授慢慢走進解放日報大樓六樓,交換名片時,他的名片用一根橡皮筋捆得結實,上面的頭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博導。
就是他,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2003年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頒獎者說,20年來,阮儀三艱苦卓絕,他主持的古鎮保護規劃,“是一塊里程碑”。
“全國還有多少古鎮要保護?”
“至少2000個哩!”阮儀三自問自答。
“上海呢?”
“去年是12個,由我來任小組長,今后還要去查、去保護。”還沒坐穩,沒喝口水,阮儀三就大聲說。
談到國內一些城市近幾年恢復古鎮的措施。他高興不起來,反而嘆了一口氣,說:偽的,偽的。大規模破壞古鎮風貌就是最近20年的事兒。
這句話讓人想到阮儀三另一句名言:文物保護講究“原汁原味”,再大的“假”,再豪華的“假”,再精致的“假”,終敵不過哪怕是簡陋的“真”,殘破的“真”,貌不驚人小小的“真”。
這算是會議的一個開場白,不客套,直切主題。
“此水鄉”非“彼水鄉”。“不要以為去了一個古鎮,其他古鎮都不用去了?!比顑x三說,其實,“此水鄉”非“彼水鄉”。周莊是繁華的商業市鎮;同里是恬靜的居家市鎮;直因唐代保護圣寺而興市,唐風遺韻;南潯盛產絲綢,文化底蘊濃重;朱家角,曾是著名的米市、布市,稻米鄉情,漁人之家。
烏鎮則是幽雅的河街市鎮,老茶館、老藥店、老作坊、老戲臺重現作家矛盾筆下的風情;木瀆是蘇州靈巖山腳下的園林之鎮,魚巴肺湯、棗泥麻餅膾炙人口。西塘呢?生產黃酒的魚米之鄉,河沿長廊連綿不斷。
阮儀三說,相同的是,它們都最完整、最生動地留存著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的精華,亦雅亦俗,符合中國人理想的“文明、富足、詩意、和諧”的居住環境。
“還有一點,它們都植根于‘水’?!比顑x三說。令人擔憂的是,今天到處建新城鎮,要現代化,要先進,要時髦,從東北到西南,從高原到水鄉,全是簡陋的排排房,全是白瓷磚貼面墻,全是大馬路,圓廣場,萬屋一面,千城一貌。
“千萬不能丟了這張‘國家名片’啊?!比顑x三說。
陳勤建:要有“年糕味”
我們有一個誤解:過去的東西不好,因為傳統落后;現在的東西好,因為先進現代。前者的例子是土特產,后者是肯德基、麥當勞?,F在好了,知道肯德基、麥當勞吃了會肥胖。
古鎮也是一樣。它是周圍文化的聚焦點,或者說是當地百姓的文化生命。一直以來,我們走過彎路,就像阮教授所說,不同的古鎮變得相似,甚至相同。所以,我們要糾正、保護。
怎么保護呢?
首先是,保持古鎮一切固有的東西,不要輕易移植外來的東西;其次是,保持一切特有的東西。舉個例子,我去浙江一個漁村,進去一看,中間是兩艘西班牙海盜船,旁邊是英美船只,這還是我們中國的漁村嗎?
再者,能不能提倡生活旅游,拒絕文化碎片。不要以為找點搞點婚喪嫁娶的儀式就算展示當地風俗了。其實,一種真實的生活才是民俗。舉個例子,你去古鎮周圍看看,一個普通農民做一次年糕,整個過程就會讓你知道什么是民俗。
古鎮要有人情味,親切感。
胡守鈞:活景與空殼子
文化是江南古鎮的靈魂。它體現在建筑、民風、民俗等各方面。眼下,不少從小鎮走出來的人希望回到“故鄉”,最根本的原因是:追求靈魂上的回歸。于是,有血濃于水之說,有葉落歸根之說。
但在認同前,必須先保護。古鎮的民居需要保護,古鎮的民風需要保護,古鎮的民俗需要保護;與此相對,拆墻除瓦不行,破窗開店不行,推行異國風格也不行。否則,“故鄉”何以為多年移居海外的同胞魂牽夢繞?
其次,“古鎮”二字還包含著生態的觀點,山水利用、布置朝向,自是一番人與自然的和諧,文化和生態的和諧。
政府要協調好公共秩序,處理好和諧問題。和諧包括協調貧富,也包括分享資源。各種社會力量都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政府的作為,學者的呼吁,媒體的引導,都是通向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
居民和古鎮是共生———沒有古鎮,當地居民就失去了一種產生經濟效益的手段;沒有居民,古鎮也就成了“空殼子”,沒有活景,全國游客不會來。
目前,大多數古鎮有旅游開發公司經營,它的職能需要規范,過于商業化肯定不行。
最后說一句,商業和管理的協調,是“以商養文、以商養鎮、以商養景”。這一觀點同樣適用于中國其它景點。
丁季華:讓游客喝“營養奶”
我想從一個普通游客的角度說說,今后到古鎮游玩,能有哪些收獲。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現代旅游剛興起,對游客來說,出去玩就像早餐喝豆漿,要求不高;90年代,發展速度快了,像喝“牛奶”,追求旅游質量。
在古鎮保護的基礎上,提升旅游功能,不能大拆大建,人為造美景,這不會吸引游客。要做到這點,有幾項工作要做:
第一,做好生態環境。現在的古鎮,還沒有走進去,就看見一排排建筑,為什么不能夠恢復農村田舍的原貌呢?
第二,做好文化環境,古鎮里有名人建筑當然好,但是無形的民俗更值得珍惜,家家戶戶,普普通通的生活也是一種文化環境。
第三,做好人本環境,讓游客能夠享受到你的服務,比如標識系統,國外一些景點對于景觀的標識非常清楚,來龍去脈、文化背景一一可查。
第四,做好購物環境,個別古鎮商店里賣的日常用品太多,沒有特色,噪音也太大,是不是能夠減少一點,改變一下?
呂紅兵:古鎮上市難關不少
從法律上說,古鎮謀求上市,難關不少。目前,只有麗江、黃山、峨眉山三地旅游公司已上市。2004年,九華山、寧夏沙湖、西域旅游申請上市,沒有通過。理由是:門票收入無法進入,導致資產質量不佳。
文物、宗教類資產能否進入上市公司也是一個問題。
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不得轉讓、抵押。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參觀游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
再者,是房屋、土地進入上市公司問題,風景名勝景區土地和宗教活動土地不得出讓、轉讓、抵押。
這些都是古鎮上市前需要搞清楚的法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