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古村文化明珠”川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部太行山的深山峽谷之中,該村借天、地、自然條件,擇吉地建村,形成山環水抱的風水格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古山村環境空間。如今她又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近日由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承擔的《北京市門頭溝區川底下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已經完成,并通過首規委及專家組的論證,報北京市政府審批。該保護方案提出整體保護古村歷史文化風貌、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展現古村歷史文化的珍貴價值;以整體保護“川底下村歷史文化”為主體,適當進行保護性旅游開發;以歷史文化保護豐富旅游資源,以旅游開發促進歷史文化保護和古村經濟發展;整治完善古驛道商街“前店后宅”和“山地四合院”的商居結合的居住職能特色,滿足現代村民居住生活與旅游活動需求;合理控制村內居住人口和旅游環境容量,確保古村歷史文化資源的有效保護;通過古村保護和景觀設計,保護與升華村落傳統風貌景觀的品質和特色,再現融于自然的田園風光。
川底下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范圍是東起該村前門插嶺,西至村西騾馬店,南至金蟾山,北至龍頭山;面積為22.62公頃。在此基礎上該規劃方案還設定了東起門插嶺,西至一線天自然風景區,南至筆架山、筆鋒山、金蟬山,北至虎山、龜山、蝙蝠山,面積為120.14公頃的建設控制區,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川底下村選址于群山環抱、泉水繞流的福地之上,具有獨特性、藝術性、原真性、文化性、社會性以及旅游資源的珍貴性等特點。其周圍山峰形態各異,有虎山、龜山、蝙蝠山、筆架山等,這些山還具有典型的風水格局意象,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自然、奉行“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該村為京西古驛道上河北、內蒙古等地與京城商貿交往的必經之地,驛道商品交易和商旅旅途休息住宿的需求,造就了古村中“店居一體”的商貿環境。村內70余座靈巧多變的山地四合院沿山勢高低分臺而筑,依山就勢,隨坡起伏;房屋的體量不講劃一,地寬則高敞,地狹則低窄,建筑用材就地取用,宜石則石,宜瓦則瓦,再襯上青山翠古、麗日薄云,形成一處天然質樸的民居。古村獨有的山地四合院與京城的胡同四合院相映生輝,使京城民居文化更加絢麗多彩。川底下古山村記載著古村發展的歷史、先人建村的智慧和創造實踐。在村里至今仍保存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遺存,具有“活化石”般的珍貴價值。川底下古村具有歷史文物和建筑、美術、社會學等多學科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經典。
北京建工學院的規劃方案對川底下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人口、土地利用、街巷道路、建筑物保護與整治、環境綠化、景觀、防洪防災、市政設施、旅游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科學的規劃。方案遵循整體保護、動態保護、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以及科學性、適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整體保護保護區傳統風貌、村落自然和人文景觀,包括山地四合院民居、歷史遺存、鄉土文化等有形和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以突出整體風貌的歷史原真性。針對古村作為社會生活載體的性質,適當恢復傳統的公共活動燈場、戲臺和村前水塘及市政設施,對其進行動態和特色保護。堅持“以保護指導和控制開發,以開發促進和支持保護”的原則,解決目前因旅游開發后大量游客進村、環境容量嚴重超標和村落人口迅速增長等對古村環境、歷史風貌造成開發性破壞危機等嚴峻問題。
規劃方案還提出,對村內全部傳統的四合院建筑及前店后宅等形式、風格、尺度、裝飾、結構及構造,將嚴格參照本村典型院落及建筑的測繪圖、修繕施工圖進行修繕、修復和復建。保護傳統古驛道、主山道、巷道格局和尺度空間環境。另外,還要特別保護整治以自然山形命名的“威虎鎮山”、“神龜嘯天”、“蝙蝠獻福”、“神筆育人”、“金蟾望月”等古村自然八景;保護培育村內風水樹、古樹,多種植果樹、火炬樹、黃櫨等觀賞樹,增植荊條、爬藤植物,保持古山村山野植被自然生長的特色。
此外,該方案還對古村的旅游進行了規劃,按照規劃方案建設完成之后,如果您想參觀古驛道街市,看看古老的“前店后院”的民宅設計,了解社會歷史和抗日戰爭遺存;如果您對古村的環境、山地四合院、民風民俗、鄉土文化感興趣,或者想創作有關古山村的藝術作品都可以來川底下,規劃方案中都設計了相關的旅游線路。
相關背景
川底下村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因古村地理位置重要——既是明清時代京城連接邊關的軍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山西、內蒙古一帶交通要道,而成為京西貫穿房山區齋堂地區西部,中國北方東西大動脈最重要的古驛道上一處繁榮的貨物交易商站,使得村落迅速發展。據記載,在康熙五十四年古村已有30幾戶,清末則發展到70余座四合院的規模,形成村落基本格局并延續至今。川底下村的發展史是一部體現由中國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和倫理道德三大因素支撐發展的活的古村落發展歷史,被稱為古村落發展史的“活化石”。川底下古村自1984年被發現以來,受到政府、文物部門、各界專家學者等的高度重視,于1999年被列為北京市60件實事加以資助;2001年4月被定為北京市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9月被列為北京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2003年12月經建設部批準公布列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