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文物保護進入公眾視線
admin
2005-02-22
來源:景觀中國網
郎德上寨是黔東南雷山縣的一個自然寨,數百年來,一直保持遠古遺風、秦漢禮俗、唐宋服飾、明清建筑,堪稱苗族村寨的典型代表。近日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郎德上寨的苗文化
郎德上寨是黔東南雷山縣的一個自然寨,數百年來,一直保持遠古遺風、秦漢禮俗、唐宋服飾、明清建筑,堪稱苗族村寨的典型代表。近日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郎德上寨的苗文化》一書,讓讀者對博大精深的苗文化有了初步認識,讓民族村寨文物保護進入了公眾視線。
據了解,我國現有127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作為民族村落公布的寥寥無幾。上世紀90年代以前,由于客觀實際和主觀認識的局限,民族村寨文物未能進入公眾視線,致使許多文化底蘊豐厚的民居村落長期處在天災人禍的摧殘之下,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從而成為我國文物事業存在的薄弱環節。
所幸的是,我省郎德上寨古建筑群等民居村落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村落文化、鄉土建筑逐漸引起關注,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把注意力轉入對古村文化的保護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業內人士認為,郎德上寨的成功先例,在開拓人們眼界和思路,擴展文物保護新對象、新品類、新領域等方面發揮了示范和推動作用。
《郎德上寨的苗文化》一書的作者吳正光投身文物事業40余年,曾為保護侗族鼓樓、風雨橋,內外求援,終于使黔東南也有鼓樓、風雨橋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為搶救黔東南最大的古建筑群青龍洞,奔走呼號,直至修復原貌,定為“國保”,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主題景觀;堅持維修鄧恩銘故居、王若飛故居、周逸群故居并建成相關的革命文物陳列室,受到多方面的好評。
1984年,省文化廳發出《關于調查民族村寨的通知》,黔東南文化局和雷山縣文化局、文管所立即對郎德上寨開展調查。中央民族學院、上海同濟大學師生也參加了部分調查活動。省文化廳根據《貴州省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于1986年將郎德上寨列為民族村寨保護重點,并資助村民整理寨容寨貌。次年,以“郎德民族村寨博物館”的名義,對外開放。十多年來,已接待全國各地和3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中外游客近百萬人。村民通過保護民族村寨,開展文化旅游,在歡歌笑語中奔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與此同時,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文化遺產也得到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先后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百座特色博物館”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郎德苗族文化保護至今已進行了整整20年,其對民族村寨文物的保護研究不僅在貴州,在中國也是先行者。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