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住宅的中年危機:長壽與短命之辯
admin
2005-02-14
來源:景觀中國網
最近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房屋建筑壽命較短,北京尤其明顯,平均下來還不到30年,僅為設計壽命的一半(50年到70年),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房屋質量欠佳,而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最近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房屋建筑壽命較短,北京尤其明顯,平均下來還不到30年,僅為設計壽命的一半(50年到70年),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是房屋質量欠佳,而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提前退役。
如同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副主任童悅仲所說:“我國城市住宅壽命低于50年的情況相當普遍,
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國家標準,住宅使用年限應當達到50年,事實上許多住宅的壽命可以超過50年甚至100年。使用年限短已成為我國住宅的突出問題。”
在童悅仲看來,性能差是我國住宅生命周期短的內因,包括面積小,難改造,例如1977年建成的北京最早的前三門大街高層住宅群,就面臨這種尷尬的局面。外觀形象差,一些住宅樓無論在市民眼里還是政府官員的意識中,都感覺是污染視覺環境的“垃圾建筑”;計劃經濟時期為盡可能節省資源,采用的結構設計安全度很低。
童悅仲把外部原因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舊城”不舊,改造頻繁,如許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低層住宅,在上世紀80年代被拆除,建起了多層住宅;而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進入新世紀后,許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多層住宅又遭拆除,建起了高層住宅。二是為搞“形象工程”大規模動遷。三是城市規劃管理不善,近年來各地因調整規劃、拓寬街道而拆遷的事例很多,有些壽命僅20余年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層住宅也因為修建立交橋或所在地塊進行商業性開發等原因遭到拆除。
在歐洲國家,百年以上老宅比比皆是,許多老住宅在顯要位置用醒目的阿拉伯數字標注著建造年代,說明當時的建造者對它能夠經久耐用、世代相傳充滿自信。
原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建筑協會理事長宋春華表示,住宅的短命現象,特別是大量處于設計使用年限的建筑被拆除,不符合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價值滅失,不能做到物盡其用,是建筑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巨大損失。
童悅仲認為,在論及住宅使用年限時,應考慮市場經濟下購房人對房屋的耐用程度空前關注、提高結構設計標準會成為新的賣點等。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