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景觀設計研究院院長:善待人與自然的關系
admin
2004-11-22
來源:景觀中國網(wǎng)
[B]民族建筑文化的危機[/B] 生在今日的中國,做一名設計師是幸運又痛苦的:幸運的是,我們有以往幾代人都得不到的實踐機會;痛苦的是,時代變化如此劇烈,在如過江之鯽的流
[B]民族建筑文化的危機[/B]
生在今日的中國,做一名設計師是幸運又痛苦的:幸運的是,我們有以往幾代人都得不到的實踐機會;痛苦的是,時代變化如此劇烈,在如過江之鯽的流派、風格、理論面前,我們又很難把握。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而在當今中國尤其令人擔憂。今天,在封閉多年打開國門之后,西方世界和我們自身的落差再—次凸顯在中國知識界面前,加之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對新的由“五四”和建國以來形成的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危機,在知識界再次發(fā)生。關于“人文精神”的討論,“新國學熱”、“后現(xiàn)代熱”、“新市民文化熱”以及各種知識分子話題的討論,多少都表現(xiàn)了尋找文化認同和民族身份的焦灼心理。
與此同時,作為民族身份證的中國建筑文化在今天也面臨著多方面的危機,包括在欣欣向榮的房地產(chǎn)市場中地域文化的失落,城市大建設高潮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大破壞、全球化對地方文化的沖擊等。這種建筑文化危機正是又一次文化認同危機的結果,城市景觀建設中的貪大求洋、歐陸風的興起無不是這種危機的表現(xiàn)。
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人的民族身份到底何在、是什么?這是每—個設計師應該回答的問題。
作為當代中國設計師,我們更應深刻領會改革與創(chuàng)新精神,推動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和文化的進步,而決不應讓“帝國”建筑,遮擋民主和科學道路的前景。
[B]迷失的現(xiàn)代化[/B]
暴發(fā)戶加封建帝王式的城市景觀成為當今“城市化妝運動”的主角。
揮之不去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曲徑通幽,與橫行于中國城市的化妝運動相雜交,再交配西方巴洛克的腐朽基因,附會以古羅馬廢墟和圓明園廢墟的亡靈,生出了一個個中國當代城市景觀的怪胎。
陳志華先生說得好,“我們中國,不論在大陸還是臺灣,都有大量看上去很‘現(xiàn)代''的作品,但是,如果我們用民主性和科學性去衡量,它們未必有很高的現(xiàn)代性。這就是說,它們模仿西方現(xiàn)代建筑的外形,卻并沒有獲得現(xiàn)代建筑的本質(zhì)。”城市中我們看到很多現(xiàn)代的建筑,甚至我們看到央視大樓、大劇院也是現(xiàn)代形式的,但是它們絕不是現(xiàn)代建筑的本質(zhì),它們沒有現(xiàn)代建筑精神,它們只有形式,哪怕是最現(xiàn)代的形式,如同舊傳統(tǒng)和古典的形式一樣,如果沒有現(xiàn)代精神,實際上都只能是封建士大大意識、封建帝王意識以及帝國意識的體現(xiàn)。
一百個國家大劇院或一千個央視大樓這樣看似“現(xiàn)代西方”的建筑,一萬條“世紀大道”,十萬個巴洛克式的“市政廣場”,百萬個以展示政績?yōu)槟康摹⒁浦捕哑龃髽涠纬傻摹爸醒牍珗@”,都只能使我們的城市和景觀離平民越來越遠,離科學與民主越來越遠,離現(xiàn)代化愈來愈遠,離和諧的人地關系愈來愈遠。
[B]“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B]
一個設計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在當代中國的最終評價標準就看它在面對中國當代兩大危機面前是否經(jīng)得起檢驗,即它能否彰顯當代中國人的民族身份和能否改善當代中國的人地關系危機。
所謂足下文化,就是回到平常,尊重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平常中國人的生活,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從平常和當代生活中找回屬于當代中華民族自己的身份,它的對立面就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中國古典、巴洛克式的西方古典、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西方現(xiàn)代。那些強調(diào)形式主義和紀念性的,無病呻吟的城市化妝,是白話和平常景觀的敵人。
所謂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尊重、善待和適應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過程:回到完全意義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的經(jīng)濟或其他意義上的土地。重新認識土地是美的、土地是人類的棲居地、土地是需要科學地解讀和規(guī)劃設計的生命系統(tǒng)、土地是充滿意味的符號、土地是人人所以為之歸屬和寄托的''“神”——土地之神。只有如此,才能重建人地關系的和諧。
有理由相信,真正實現(xiàn)全面“文藝復興”機會是在當代中國,而在設計學中尤其如此
發(fā)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