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豪宅:血統都迷失了還怎么談排行?
admin
2004-11-09
來源:景觀中國網
“什么排行?有權威性嗎?”五合國際設計公司中國經理劉力對新近推出的中國豪宅排行榜一臉的莫名驚詫,五合國際正是名列榜首的上海紫園設計方。 不得不承認,關于豪宅的采
“什么排行?有權威性嗎?”五合國際設計公司中國經理劉力對新近推出的中國豪宅排行榜一臉的莫名驚詫,五合國際正是名列榜首的上海紫園設計方。
不得不承認,關于豪宅的采訪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本來已經為開發商或者設計師準備好一肚子問題,只要他們敢于宣稱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設計的產品是豪宅就隨時掏出來質問到底。未曾想,開發商和設計師對豪宅問題都是謙虛有余,一句“中國沒有豪宅”便把記者對于激烈爭論與交鋒場面的想象打消的一干二凈。
不過,在面對中國可能的豪宅時,人們的觀點發生了明顯的分歧,豪宅簡直就像愛情一樣,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尺度和迫不及待的表達欲望。幾乎所有的人都承認,豪宅被賦予了太多的含義。傳統居住觀念的迷失和西式新豪宅元素的沖擊以及中國特有的開發模式都使豪宅以及它所蘊涵的價值愈發復雜化。
[B]價格游戲[/B]
采訪豪宅問題不用擔心缺乏觀點。看得出來,持重的劉力對這個話題醞釀已久,有很多話要說。當記者說明來意之后,劉力便迅速拋出了自己的幾近體系化的答案。劉力算是典型的清華系,“中國沒有豪宅”便是他的斷語,而推導出這個結論的前提就是中國的豪宅甚至還算不上是舒適的居所。
一個簡單的問題就是盡管外形美輪美奐,內裝修奢侈華貴,所謂的豪宅現在還不能做到合理的保溫效果。所有的別墅通篇都是一致的磚混結構和外墻涂料,沒有采用恒溫技術墻面簡直就是大冷墻。豪宅的門窗都是最高級的,這一點也是開發商所極力攀比的產品亮點。殊不知,高級窗戶可以防止結霧結霜,霧和霜卻可以在看不見的單薄墻體內瘋長。“所以買別墅多數情況是買給別人看的,要臉上有光,還要大,舒適與節能談不上,大家也意識不到,”談起技術與機構問題,劉力滔滔不絕,“還有就是空調,開發商都說送中央空調,可是空調畢竟是風動調節系統,既然是豪宅為什么不用新風置換系統?”
盡管劉力把豪宅的排行稱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他也毫不懷疑豪宅價格以及豪宅排行所表達的其他含義。在中國豪宅排行榜上名列榜首的上海紫園最貴的別墅售價1.3億。我們不知道推出排行的機構是如何進行調查的,單就價格而言,1.3億并不是目前中國住宅的最高價格,早在今年4月份之前,北京玫瑰園就宣稱正在打造一個占地15畝的超級別墅樓王。玫瑰園給這套樓王初步定價為1.6億元人民幣。
業內人士斷定,玫瑰園的1.6億標價就是針對上海紫園而設定的,雖然玫瑰園身處平坦的北方既沒有上海紫園擁有的超級公園景觀資源也沒有足夠大的湖。當然,兩者還是有一個共同點的,他們標定上億的豪宅都是被價格低幾十倍的經濟型別墅緊緊包圍在同一個社區之內。劉力調侃說:“住上億豪宅的人看住幾百萬別墅的人就像我們看農村的窮親戚。”
上億的價格可以成為報紙的頭條,也就能成為樓盤的最大賣點。另一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北京貢院六號,這個標價4萬/平米的豪華住所以相當優惠的價格大量出租。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出呼吸著中央空調送來的干爽輕風、透過單薄墻體感受一年四季、享受著親切緊密鄰里關系的租客內心揀到餡餅般的無比愉悅。
[B]“大板磚”時代[/B]
與其說中國沒有豪宅,但是有豪宅的價格,不如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富豪,但是有富豪的急切心態。這一點看北京遠不如看深圳來得明了。作為中國房地產開發的發祥地,深圳走過的路北京還正在經歷。
在深圳高檔住宅開發歷史上,最早涌現的高檔住宅都是模仿香港和臺灣模式,環境務必有高爾夫,室內裝修務必豪華,以至于豪華到KTV的程度。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高檔住宅開始追求厚重和私密。典型的如“半山海景”,它極力推崇的是府邸的感覺,紅瓦、厚墻,高居山頂之上俯瞰大海,既有強烈的權力和距離感又不花哨。最近出現的高檔住宅則以萬科的“17英里”為代表,價格雖高至2.6萬/平米,整個建筑卻占據了一個天然的景觀點,白和灰為主色調,平面直角異常簡潔。惟一外表包裝顯得昂貴的材料是銅板和鋅板,而使用它的主要目的是期待銅板和鋅板老化之后帶來的穩重和陳舊感。
“其實深圳住宅的變化和深圳人的心態有關”,深圳萬科地產銷售經營部副總李興亞認為,當初購買“半山海景”的人很多都是私企老板,包括不少中國500強企業內的老板都住在那里。這些人都是靠自己打拼掙來的錢,都知道錢的來之不易,買“半山海景”的房子也正是事業初成之時,所以不像之前那么浮躁。這些人相當一部分現在也來買“17英里”。“17英里”強調的是獨特的景觀資源和閑適的生活,相對于景觀來說房子本身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也不是我們突出的重點。
李興亞的觀點和劉力比較近似。劉力把豪宅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初期大家認為別墅就是豪宅;之后大就是豪宅,建筑規模可以大到1000到1500平米,至于公共空間還是私密空間的區分是次要問題;其后是豪華裝修,越豪華越好,有個室內小電梯就算是高科技含量。相對于手機而言現在豪宅還處于“大哥大”(俗稱大板磚)時代,剛剛開始轉向舒適度。
從追求大到追求造型和豪華到舒適和文化品位,我們的豪宅路線好像恰恰是與傳統的豪宅講究的精神整個一個顛倒。
[B]豪宅難題[/B]
如果說我們正在日益向豪宅接近,未來的豪宅究竟會什么樣?所有的人對這個問題都莫衷一是。
在北京高檔住宅圈知名的“橘郡”項目負責人中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策劃總監閆明自己還是比較欣賞中式傳統住宅。閆明遺憾的是北京后海荷花市場那塊地與他擦肩而過。1995年的時候,荷花市場還是什剎海體校破敗的更衣室所在,當初有人準備以2000萬的價格轉讓。當然,這塊80畝的地現在價值恐怕已經超過了20億,其帶來的收入要大大超過一個“橘郡”項目的利潤。“這塊地也許更適合做北京傳統住宅而不是酒吧街,”閆明說。“死人住石頭,活人住木頭”,劉力則繼續清華技術派特點,“中式住宅觀念完全不屬于現代社會工業體系”。
設想畢竟是設想。作為首倡豪宅理念的開發商,閆明深知開發豪宅的困難,“真正要開發豪宅風險太大,目標群絕對數量少,而且沒什么共性可研究”。事實上,“橘郡”在第三期開發時已經將單體面積縮小、價格調低,重新回歸到穩妥的經濟型別墅主流定位上來。
豪宅就應該是個性定制的,可是開發商是沒有能力承受完全定制的成本的。這就是繞不開的問題,一方面豪宅的需求復雜多變;另一方面公有制的土地只能由開發商經營,豪宅只能是充滿開發商價值觀的豪宅。深圳萬科的“17英里”的白灰色調與萬科本身標識的色調并無二致,其建筑的簡潔明快不能不說帶有萬科一貫的主張和價值觀。豪宅不可能是富豪的宅,只能是開發商眼中的豪宅。
事實上,簡單評價中國豪宅缺乏文化血脈和貴族血統也不盡然科學。有很多與文物部門和古跡管理部門有密切關系的開發商正在悄悄運作,但是如何商業化利用歷史古跡和文化傳統是個巨大的難題。很久之前,北京的一個知名開發商就拿到了頤和園與玉泉山之間的一塊寶地,猶豫再三又轉手出讓。頤和園是皇家園林,玉泉山的現今地位則不言自明。在這種地方,開發商能做出來些什么,又有多大的膽子敢做出來些什么?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