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后京城樓市怪現狀將成歷史
admin
2004-08-30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04年上半年,北京房地產市場在土地政策與金融政策的新一輪調控過程中呈現出一片新的競爭趨勢。資本金比例的上調,土地政策的收緊,上半年幾乎所有的宏觀調控措施都與房地產
2004年上半年,北京房地產市場在土地政策與金融政策的新一輪調控過程中呈現出一片新的競爭趨勢。資本金比例的上調,土地政策的收緊,上半年幾乎所有的宏觀調控措施都與房地產有關。這不僅加劇了房地產企業洗牌的過程,而且也使一些大型房企之間的合作明顯增多。如天津泰達與北京萬通聯姻,首創、華潤、中遠聯手打造“三元橋經濟圈”,都是上半年轟動京城的房地產合作事件。
隨著政策的調整,市場更加規范、透明,為外埠和海外有實力的品牌地產集團進京,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品牌+實力+產品”的全新組合成為引領京城樓市的方向標。像順馳、綠城、橫店等外埠品牌企業越來越多地涌進北京房地產市場,通過自身優勢在促進產品升級的同時,也為樓市全面迎來嶄新的品牌時代。
宏觀調控促使品牌商發力
土地與資金是房地產開發的基本要素。無論是銀行把對開發商自有資金比例從20%提高到35%,還是迫在眉睫的8月31日土地協議轉讓的大閘關閉,都將直接為地產界“以小搏大”、“空手套白狼”的模式畫上句號。在這種情況下,今后開發商資金門檻進一步提高,而在拿地上,要么走招拍掛程序,要么收購有土地儲備的項目公司。這對于一些實力不強的中小開發商無疑是“噩耗”。但對于有資金實力、有市場聲譽的品牌開發商而言,在同樣面臨土地、資金壓力時,卻能憑借其雄厚實力擁有逆勢而動的機會,完成低成本的擴張與融資渠道的多元化,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在順利進入重新洗牌的階段,品牌地產商們并沒有局限于自我的發展,而是通過強強聯合的發展之路謀求“雙贏”甚至“多贏”的圓滿結局。其中,開發商合作打造區域樓市,成為今年京城房地產市場常見的一種合作模式。“三元橋經濟圈”、“上東富人區”等,正是通過開發商的默契結盟,使地段優勢、產品品質得以迅速凸顯,成為京城樓市的集中亮點。
品牌促進產品升級
房屋作為一種產品,對于品牌的依賴與信任,顯然比其他產品來得更晚、更艱難。這與整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相對晚熟無不有關。近些年,隨著外地品牌開發商的涌入,產品至上的開發理念在敲開北京房地產業大門的同時,也喚醒了本地開發商對產品的重視。
在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北京買房看豪氣,廣州買房看愜意,上海買房看升值。”這種觀念深深影響著三個城市的造房觀念。以前在北京,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造兩居的情況非常普遍。現在,一些品牌地產商南軍北上開發的樓盤,既保留了北京人對整體氣勢的要求,如加大了能體現氣派與品位的外立面、會所等的打造力度,同時也帶來了其擅長的對生活細節的細膩雕刻與追求,如創新戶型、景觀園林等,形成了大氣中不失靈秀,豪放中不失婉約的獨特建筑風格。
品牌競爭時代的來臨
過去房地產業普遍存在一個怪現狀:企業有名,產品無名;財大氣粗者眾,有知名品牌者寡。不過,專家斷言,房地產行業沒有品牌同樣可以活得滋潤的情況將難以為繼,因為隨著購房者越來越成熟、理性,不少購房者已經意識到,不僅要買到放心實用的房子,更要買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必須滿足自己的心理和精神需要。這就意味著北京房地產市場正不可避免地漸入品牌競爭時代。
事實上,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品牌之于企業是有價的。一項相關的調查表明,對于同質樓盤,有品牌的開發商比沒品牌的開發商每平方米多賣300元,市場仍能接受。而此前房地產企業之所以商標意識淡薄,有業內人士分析說,在相當程度上與房市行情不無關系。前些年,房地產一房難求,無論有品牌無品牌,有房都能賣出去。所以,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企業培育品牌的動力不足。而眼下,房市的供求關系由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轉變。再加上隨著中國向世貿組織承諾的市場開放步伐的加快,房地產業面臨的不僅是國內的競爭,而且還有國際間的競爭,將不可避免地逐漸進入品牌競爭時代。
目前在北京已形成了品牌逐鹿的可喜現象。不僅外埠開發商萬科、珠江、金地、萬達、富力、順馳、橫店等在京以品牌形象立足,而且首創、天鴻、金隅嘉業等本地大型開發商也開始注重自己的品牌建設,美國漢斯、新加坡的吉寶置業、凱德置地等國際房地產品牌公司也進入了北京市場,亮出了自己的新項目,這一切都預示,“8·31”后的北京房地產市場將進入一個更加有序的品牌競爭時代。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