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學生的差異說明什么
admin
2004-08-21
來源:景觀中國網
剛剛結束的“大學生城市規劃設計夏令營”是由國際住房與規劃聯合會發起的,1995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了第一屆。這次是首次在亞洲召開,共有來自中國、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等
剛剛結束的“大學生城市規劃設計夏令營”是由國際住房與規劃聯合會發起的,1995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了第一屆。這次是首次在亞洲召開,共有來自中國、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的50名優秀大學生參加。為期15天的這次夏令營給天津城建學院史津博士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中外大學生的差異和“爭吵”。
“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讀建筑學的大學生一起來到天津一片即將拆遷的老居住區。這時候,外國學生首先去了解,這里住的是什么人,是否想離開,如果這片居民區搬遷,這里的居民是否還想回來;而中國學生則首先去詢問這片居民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想的是拆遷能否提升這個地區的區域價值。因為行動背后的觀念不統一,兩名意大利學生與中國學生竟然拍起了桌子。”(8月18日 《中國青年報》)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觀念差異之大,甚至“針鋒相對”到了“拍起了桌子”的程度,就不能不讓人琢磨一下。
存在決定意識。中國大學生的觀念不是“空中樓閣”,雖然他們還沒有完全走入社會,但毫無疑問,他們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耳聞目睹的層出不窮的拆遷事件,不會不對他們的觀念產生影響。在一些地方,當“高效率”、“高效益”成了經濟發展的政績而被人稱道時,當“高速度”、“高發展”屢屢被方方面面作為“形象工程”四處宣揚時,一些公民的合法權益自然是被漠視的,而耳濡目染在這樣的現實存在中,怎能不影響他們對待事物的看法?
“在夏令營中,營員們被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都有中國學生和外國學生。開始階段都配合得非常好,交流也很通暢。但是到了討論一個設計方案的時候,就顯示出了觀念的沖突。史津評價,以人為本的觀念在這些外國學生頭腦中占據了首要地位。
對于舊城改造,我們現在的一致看法有兩點:一是改造原有居住環境,二是提升這個地區的區域價值。我國學生對后一點貫徹得很好,而外國學生不太關心改造帶來的經濟效益。他們認為建筑首先為人服務,同時要考慮這個區域的整體環境?!庇浀迷浽凇董h球時報》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為《美國禁止隨便征用農民土地》,其中說,美國的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但卻不像國內的那么筆直,總是蜿蜒曲折,對此,一位名叫喬伊斯的美國農民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因為他不同意占用自家的農田,一條高速公路只好順著附近的河道而彎行。美國憲法規定:“在沒有合理的賠償下,政府無權征收個人的地產和財產。”
意識決定行為。如果上述那些具有“經濟利益第一”意識的人,將來手握權柄,成了決策者,就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干出野蠻拆遷、損害公民利益的事情來。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