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樓市回歸中國制造 中國感覺受到特別推崇
admin
2004-08-14
來源:景觀中國網
原萬泉新新家園的締造者,現清華紫光房地產董事長呂大龍經過幾年“沉寂”、“復出”后的四個項目中,有兩個都是中式別墅,連名字也“中國”得很,一曰觀唐,一曰紫墅; 地產意識
原萬泉新新家園的締造者,現清華紫光房地產董事長呂大龍經過幾年“沉寂”、“復出”后的四個項目中,有兩個都是中式別墅,連名字也“中國”得很,一曰觀唐,一曰紫墅;
地產意識流領軍人物張寶全蘋果社區中的“二十二院街”在規劃與建筑符號上也借鑒了許多中式語匯。
著名建筑師張永和、著名行為藝術家艾未未參與的一個名叫“大象”的中式項目即將在通州大運河畔露面。
此外,西四環附近的香山·甲第、樂府·江南也高舉起中式建筑抑或中式園林的大旗。
如果說清華坊、芙蓉古鎮、中國人家、和莊這些外地的中式項目距離我們尚顯遙遠,幾年來一樹獨秀的宣頤家園在北京尚未引發中式潮流,那么,以上多個中式風格建筑的集體亮相,則讓房地產的業內外人士不得不將目光投向2004北京樓市的這一特殊現象——
[B]“中國風尚”因何回歸?[/B]
“是中國風尚開始回歸的時候了”,3個月前,記者巧遇厚土機構主席林少洲時,林總感慨道,“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人已經氣定神閑,中國精神、中國感覺開始受到特別推崇”。
[B]1.從崇洋媚外到中國風尚的回歸。[/B]
就像APCE會議后“唐裝”盛行一樣,“中國風”是一種大勢所趨下的自醒和回歸,是中國人渴求本源、逐漸自信的一種必然反映。人們總是向繁榮的經濟和文化追逐看齊,這十幾年北京的房地產發展也是遵循著這樣的規律。伴隨著西方發達經濟對中國的影響,西方文化也在影響著中國,房地產界也從流行“歐陸風”到流行“北美風”,而且愈演愈烈甚至被演繹到極致。
近期中國經濟呈現出高速的發展態勢,國際地位和文化地位不斷提高,文化和建筑也出現了“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趨勢,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嘗試在現代化的高檔別墅中尋找回歸本土的建筑文化正是其中的一種表現。
建筑師出身的呂大龍有著濃厚的中式建筑情結,“一直想做一個中式別墅,想了兩、三年”,如愿后的呂大龍告訴記者,“十年前,誰要做中式別墅,大家肯定會說你比較土,產品再好,大家也會把它當成古董來看待。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人民自信心的提高,這種文化價值和居住理念,才開始逐步地回歸”。
[B]2.走過盲從,中國建筑開始發力。[/B]
長期以來,中國基本沒有屬于自己的建筑師,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家只要按照一張圖紙施工就可以了。直到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建筑師走出去,洋大師們走進來,中國建筑師在這種充分交流中才有了長足的進步。
[B]3.成熟市場衍生個性化需求。[/B]
隨著消費者的不斷成熟,特別是別墅的買家,由于有著多次置業的經驗,而且大多已是成熟年齡,對文化往往有著獨立的見解,有一套適合中國人的居所可能是他們中相當部分人的追求。
[B]2004“中國制造”拒絕COPY老古董[/B]
建筑中國傳統建筑,絕對不是始于2004,但是談起曾經見過的新一代中式建筑,許多人的腦海中除了塔樓中的亭臺樓閣、農民朋友自家宅基地上的雕梁畫柱,抑或一些寫字樓頂很難改換的“帽子”房頂之外,幾乎是一片空白。
這一次,幾乎每一位被采訪對象在訪談之初都特別談到了他們所要建造的現代中式建筑的風格標準問題。
呂大龍強調,“中式建筑不應是簡單的模仿建筑符號,而要突出建筑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好的中式住宅應該是‘神’的效仿”。中式住宅不能一味全盤照抄老祖宗的東西,那就不是理性的回歸而是簡單的復古,現在設計的中式住宅應該吸取中式建筑的精華,而后再完善和發揚”。
香山·甲第的開發商——北京市物華天寶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志強認為,中國風不僅僅是表現在外形上,應該追求中國建筑傳統風格的神韻。比如空間的分割、組織,居住空間的開放性與半開放性的結合。像中國的四合院,也不能盲目地繼承,應該挖掘它的精華與內涵所在,土地是有限的,要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讓它為現代居住形態服務。
新一代中式建筑在社區規劃、園林景觀、戶型布局、院落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使建筑既有中國神韻,又符合現代人生活習慣。
[B]開發商:別對“中國風”孤芳自賞[/B]
談到中國風尚建筑發展的誤區,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全特別強調,首先要明確什么是“中國制造”。中國制造應該是在現代建筑和審美文化觀念下,具備濃郁的中國建筑文化符號,并進行有效傳承的現代建筑,這才是“中國制造”的
核心和精髓。
“中國風“并不是簡單機械地復古和拷貝,它一定是現代的,這樣的建筑才是具備發展空間的,中國建筑千萬不可千篇一律。建筑也是需要文化傳承的,沒有標識就沒有了區分了,這樣的建筑是沒有生命力的。
北京市物華天寶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志強提醒同行不要走入以下誤區:
1.不能原樣照搬蘇州、徽州等園林或建筑風格。因為這些當地形成的建筑風格,是與當地的自然氣候等密不可分的,照搬肯定行不通。
2.不能簡單復古,要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也不能生搬硬套,四合院雖好,可是照搬沒有任何意義。要與現代的建筑文化和現代的生活真正全方位的結合,才能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筑文化。
3.不可生搬硬套外國的或外地的建筑元素。建筑元素要與整體的建筑風格統一協調,要考慮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比如南方的院落營造的很美,但是南方日照長,院墻也高一些,搬到北方就不適合。北方的院落要在通風、采光上有全面的考慮。
[B]中國風尚:曇花一現OR成為主流?[/B]
關于中國風尚的發展趨勢,業界存在兩派意見。
一派是以呂大龍、任志強、楊雙喜等為代表的“主流派”。他們分析,“中國風”在獨棟住宅中將作為一種重要的建筑形式存在并發揚。隨著中國與國際接軌的由淺入深,隨著中國經濟環境的向上和回歸,中式住宅也會逐漸成為獨立住宅的一支主要流派。
他們認為,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一支主干,中國的建筑風格與美式、歐式等建筑風格同樣并存,有喜歡歐美風的,也有喜歡中國傳統的文化居住形式的人。而這部分人主要是一些有文化層次的知識分子,年齡在35歲以上,有相當的購買能力,這部分人中有很大部分對中式的建筑和園林風格格外青睞,有需求就有存在的必然性,當然會形成一支主流。
當然,關于中國風尚的未來走勢,也有反對派。
謝強認為,中國制造為時尚早。現在市場上出現了一些以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為賣點的低密度產品,但謝強認為,這種產品只能是補充,至少十年內不會有真正具有中國特點和文化的低密度產品。
首先是因為低密度住宅作為西方的主流居住產品,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他們對這種建筑方式可以給人類帶來什么樣的生活最為熟悉,理解最為深刻。而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文化與現代的低密度住宅有著太多的不同,特別是在居住的舒適性上并不優越。特別是在采光、通透性的要求上很難達到西方低密度住宅的水平,而在諸如水、暖、電的布置上要想達到現代化的生活感受也有很大的難度。
同時,四合院對土地的占有太多,一個兩層院子的傳統四合院占地要超過八畝地。謝強說,只能是在立面、建筑風格以及園林上溶入一些中國傳統,搞一個真正的“四合院社區”出來的門檻太高。
著名建筑師張永和這樣預測中式項目在京城地產的發展趨勢,他說,我們處在一個中國文化極度缺乏自信的時代。在這種趨勢扭轉之前,本土建筑不僅不會成為主流,而且發展空間也將是狹小的。
建筑是需要時間考驗的,現在斷定中式建筑的未來恐怕有些為時尚早。不過,“任何一個國家、地方的建筑都會經歷首先是本土建筑,慢慢又變成現代建筑,最后在現代建筑身上找到本土文化標識,這三個階段都是必須經歷的”,依據這條建筑文化的發展規律,我們還是可以對中式建筑的未來做出樂觀的判斷。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