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監能夠承受之重 設計不能承受之輕
admin
2004-07-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設計是生產力。這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發展商所認識。 深圳金地、北京復地高薪招聘設計總監的廣告激起業界反響。 對設計總監的關注也引起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追本
設計是生產力。這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發展商所認識。
深圳金地、北京復地高薪招聘設計總監的廣告激起業界反響。
對設計總監的關注也引起我們對這一問題的追本溯源。
設計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總監現象是一個從未談透的老問題。
中海與萬科是兩個最早將技術作為核心,將自己的建筑師團隊作為產品推動因素的房地產企業,使得這兩個企業能夠形成全國擴張的局面并保持鮮明的產品特色。但由于企業文化的不同,萬科的建筑設計中心一如它那棟概念化的建筑,充滿了張力;而對中海,我們更多的是從一個個產品中來感受它在設計理念方面的變化軌跡。
大多數業內人士都知道“萬創”,知道這個團隊為萬科輸送了許多知名建筑師和職業經理人,但人們對中海在設計方面的貢獻卻知之甚少。被業界譽為“設計總監第一人”的萬科建筑設計中心總監張紀文,以一種極為推崇的語氣談到了中海及其總建筑師羅亮。他認為萬科與中海是兩個從10年前就可以對比的企業,它們都有相同的香港地產淵源,并且在一些組織架構及產品理念上或多或少能夠看到對方的影子。
中海在設計的架構探索方面走得最早,管理體系也最為成熟,在設計中提出概念策劃成為中海的特色,并且至今許多企業未能窺透其中奧秘。就像中海的總建筑師羅亮所說:如何將設計、策劃、營銷融為一體,只有中海能夠做到,對于概念策劃,中海甚至總結出了一整套的教程,只是,它在學院里的課程表上無法見到。
中海與萬科各自代表了房地產企業發展的兩條主線,對于設計的理解雖然有過差異,但今天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即使二者都極為看重設計,但中海與萬科都有一個無法改變的信條:文化是不可以賣的、建筑是不可以賣的,只有質量和品質是可以賣的。
陽光100對設計的切入完全是另類的,2000年的“與大師對話”讓人們徹底見識了住宅設計的嶄新面孔,在市場的紛紛效仿中,這種對話一方面促進了設計的進步,另一方面也誤導住宅設計流入概念炒作。面對洋大師的泛濫和與洋大師溝通的尷尬,陽光100的設計總監出現了。
面對這股設計總監熱潮,金地的反映很冷靜。同樣是設計總監,其管理流程或體系是否完善,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北方的發展商更容易把設計變成一個賣點,南方則是把它做細,做到產品里面去,一個企業一定要清楚自己設立設計總監的目的。
對行業的探討繼而會轉向對專業的探討,同時延伸到對建筑師價值取向的探討。因為在招聘設計總監的過程中,金地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這種人才太缺乏了,建筑師多、學院派多,但可勝任設計總監的人太少,對于大多數建筑師來說,做一個設計總監就意味著自己和畫圖分開了,和創作分開了,和成名也分開了。
但這種心態在中海是不存在的,每一個抱有幻想的建筑師到了中海都會被徹底洗腦,中海的理念就是,住宅設計不需要大師,只需要建筑師,建筑師不做作品,只做產品。
同樣,萬科的張紀文也否定了設計會帶來產品附加值的觀點,他認為住宅不是承載建筑師理想的載體,它是承擔客戶價值的載體,一定要把二者分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