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破壞莫高窟及其崖體的主要原兇?
admin
2004-07-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敦煌研究院保護專家近日聯合發表的一份研究成果表明,洪水和大氣降水是歷史上莫高窟及洞窟所在崖體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兇。 這一題為《敦煌莫高窟北區洞窟及崖面崩塌原
敦煌研究院保護專家近日聯合發表的一份研究成果表明,洪水和大氣降水是歷史上莫高窟及洞窟所在崖體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兇。
這一題為《敦煌莫高窟北區洞窟及崖面崩塌原因探討》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上
。利用考古學資料和新的調查結果,專家們發現,對洞窟及洞窟所在崖體造成破壞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洪水、大氣降水和地震等,其中大氣降水和洪水的上下夾攻是造成崖面崩塌、洞窟破壞的罪魁禍首。
專家們認為,莫高窟下部崖體及崖面底層洞窟崩塌與大泉河洪水有著直接關系,洪水的沖刷和掏蝕崖腳,形成崖體懸空,在重力或地震作用下,極易導致崩塌發生,崖體上形成的卸荷裂隙,還會殃及上層洞窟,今日莫高窟北區崖體底部內凹、崖體或洞窟懸空,都是洪水沖刷留下的遺跡;而莫高窟地區的驟降暴雨,是造成中、上層洞窟及洞窟所在崖體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莫高窟北區現存的幾階臺階狀崖面,均系驟降暴雨所致。
敦煌莫高窟開鑿于鳴沙山東麓的大泉河畔,已經有1600多年歷史,千年風雨滄桑,使莫高窟洞窟及洞窟所在崖體發生了巨變,現在的面貌已與千年前有所不同,特別是莫高窟北區洞窟遭受的破壞最為嚴重,曾經有壁畫、塑像的洞窟幾乎沒有保留下來,一些洞窟甚至僅存了洞窟地面和壁面的一部分。
據莫高窟唐代碑刻記載,在唐代大周圣歷年間(公元698年-700年),莫高窟“一川懸星,前流長河,波映重閣”“計窟室一千余龕”,而現在的洞窟總數只為735個,其中南區487個,北區248個,洞窟數量比唐代減少了約兩百多個。這兩百多個洞窟上哪兒去了呢?專家們認為,究其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原因,兩者相比,前者是主要的,在各種自然因素中,洪水和大氣降水是莫高窟及洞窟所在崖體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兇。
莫高窟集壁畫、彩塑、建筑于一身,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連續營造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石窟藝術殿堂。為了使這一優秀遺產萬古長存,根據這一研究成果,專家們認為,預防洪水和大氣降水對洞窟造成的危害,必須引起石窟保護專家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要將其納入莫高窟保護的長遠規劃中去。
他們建議,為了防患于未然,要對莫高窟前大泉河左側已經修建的防洪大堤進行加固和適當加高,并對河道進行加寬、清淤等整治,以提高防洪、泄洪能力,同時對莫高窟北區的洞窟及洞窟所在崖體進行加固和防滲水整治,以預防地震等突發災難對洞窟及崖面造成的繼續破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