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和展示世界遺產 守護“王冠上的明珠”
admin
2004-06-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center][img]/upload/news/200461114623630.jpg[/img]由左及右分別為三江并流、明十三陵、蘇州古典園林三處世界遺產[/center] 全球現有754項世
[center][img]/upload/news/200461114623630.jpg[/img]由左及右分別為三江并流、明十三陵、蘇州古典園林三處世界遺產[/center]
全球現有754項世界遺產,每年都有若干項目因保護不當被亮“黃牌”,列進瀕危項目,成為聯合國一年一度的世界遺產大會最常規也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即將召開的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就將對35項世界瀕危遺產進行審議。所幸,我國迄今尚未接到“黃牌”,但也須警鐘長鳴,切不可掉以輕心。據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信息,我國29處世界遺產地均已制定系統的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案,等候在世界遺產準入門檻外的多個項目拿出保護與利用的可行性報告,是面臨的最大課題。
[B]要保護,也要展示[/B]
勝地美景一向被認為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2年頒布的《世界遺產公約》要求各國對世界遺產進行妥善的保護和展示。清華大學景觀學系副主任楊銳用“王冠上的明珠”強調遺產之于一個國家形象的重要性。“沒有長城的中國,就不成為中國。”他說,“美國的第一個遺產地就是由國家公園發展而來,遺產有展示功能,不能禁止在遺產地發展旅游。基于保護的前提,資源保護者和旅游業聯合,在遺產地適度開展旅游活動,符合《世界遺產公約》精神,并受到某種程度的鼓勵。”事實是,長期以來,亞非地區的人類活動與自然已融成一體,西方發達國家圈地保護遺產地徹底杜絕人類生產與商業活動的做法,在亞非等地區目前不具備可行性。
由此,第二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曾明確提出,讓遺產地邊緣外百姓得到好處,反過來可以加倍保護遺產地。該觀點得到部分專家認同。他們認為,保護和展示是一條大船上的兩個乘客,應提倡科學的發展觀和保護觀,具體到旅游業,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國外有學者據此延伸出“管家意識”,強調不要只盯著短期收獲,應更多地考慮資源使用潛在的長期利益,通過建立旅游和自然資源的共生關系,推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是利用的前提。當然,他們的理由是資源有大眾產品的性質,需要共同保護整體資源,確保所有使用者的共同利益;而如果忽視利益分享,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性,保護與發展就必然有沖突,保護的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
[B]要展示,更要研究[/B]
毋庸置疑,世界遺產有旅游功能,但不僅僅只有旅游。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前不久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世界遺產至少包括科學研究、教育、旅游、啟智和創作山水文化體驗活動五項功能。謝教授提出,在落實世界遺產保護措施時,各世界遺產地要做好功能分區的工作,將保護區分為保護區內和保護區外,從而解決旅游服務基地開發和游覽地保護這一分工。這一提議,已引起相關部門重視。
無獨有偶,包括楊銳在內的許多學者都強調“科學研究”對遺產地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研究應該是世界遺產最重要的功能。”認識是建立在研究的前提下,沒有科學研究,就根本無法認識世界遺產的價值內涵。遺產地保護牽涉到許多復雜的技術性工作,保護、利用、規劃、管理中任何一個決策,都應建立在長時間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在科學研究的前提下,實行法制化管理,大力改進解說系統,傳遞正確豐富有價值的信息。“許多遺產地,搞通俗旅游,解說員講得都是豬八戒背媳婦之類故事,極大地誤解遺產地的文化價值,必須改進。”
[B]要研究,首先著眼保護[/B]
務虛顯然不是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科學研究要著眼實際,為更理性更經濟地保護世界遺產提供理論武庫。植根于這一原則的科研觀念,目前已被業界認可。包括清華在內的一些高校不僅設置了相關學科,進行專題研究,還與黃山等世界遺產地合作,進行長期系統的跟蹤考察。來自田野的報告,一經掌握在理論的手里,便有了最大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避免走彎路和不切實際。
既要旅游,又要保護生態,無論在哪個國家都非輕松之事。美國、阿根廷等都曾被現實懲罰。因此,在我國許多專家毫不含糊地指出保護是第一位的。“盡管不提倡消極保護,但如果保護和旅游發生激烈沖突,必須犧牲旅游。”
守住世界遺產,就是守住歷史,守住根脈。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