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環保深入人心 市民描述海口理想人居美景
admin
2004-05-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center][img]/upload/news/2004526145235225.jpg[/img][/center] “夕陽下觀海,夜色中賞月。”“打開窗,便能吹到風;站在陽臺,便能看到藍天。”這是
[center][img]/upload/news/2004526145235225.jpg[/img][/center]
“夕陽下觀海,夜色中賞月。”“打開窗,便能吹到風;站在陽臺,便能看到藍天。”這是許多海口市民對自己居住環境的描述。的確,海口有著得天獨厚的居住環境優勢,住在這里,是一種幸福,有一種自豪。
而良好的居住環境并非僅僅來自自然的優勢,與政府、開發商和市民的努力分不開。市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和看法盡管有著不同的觀點,但歸根到底,交通順暢、住房寬松、環境清潔、健康環保、安全舒適、親近自然是市民對人居環境共有的渴望。
健康環保深入人心 人居要素綠色居首
“假如讓我選擇,我首先要選擇小區內綠地面積較大的環境入住,因為綠色讓人身心愉悅、健康。”記者在采訪時,不少市民向記者吐露這樣的心聲。
空氣、陽光、綠色被譽為海南“健康島”的三大品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海南是我國自然環境條件最好和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盡管大環境如此得天獨厚,但海口市民仍“不知足”,除了房子好,還要綠化美,這樣的環境才能讓市民滿意。
“去年我到奧林匹克花園去看房,一去我就喜歡上那里的環境了,小區內有小型公園,相鄰的就是金牛嶺公園,沒有比這樣的環境更吸引我的了。因此我在這里買下一套房子,在滿目的綠色中為自己和家人安下一個窩。”陳先生的買房經歷,和海口大多數人極其相似,綠色不再只是住房的一種可有可無的附著物,它成為市民擇房時重要的條件。
商家也已深刻認識到綠色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將高比例綠化面積列為樓盤開發規劃的重點甚至是“賣點”。但是,如今海口的大多數樓盤并沒有按有關規定達到綠化要求,一些小區甚至難以見到幾根綠草,幾片綠葉。尤其是舊城區的居民,由于當時沒有什么綠化觀,這里的市民看到的都是雜亂無章的鋼筋水泥柱,綠色被擠在舊城區之外。
因此,不少市民呼吁,商家在開發樓盤時,綠化要到位。市民胡泳認為,城市快速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是,各種城市建筑物不斷出現,而自然綠化的景觀則相應減少,所以一個具有良好綠化環境的居住場所必然成為市民的首選。住宅與園林融為一體,不應成為一種希望的泡沫。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小區內要有足夠的綠化面積,其具體標準為,新建住宅社區的綠地率不低于30%,舊住宅區不低于25%,綠地指標組團不低于0.5平方米/人,小區不少于1平方米/人;同時綠地還要有充足的日照時間,滿足居民區活動的要求,成片的綠地應有不少于1/3的面積在標準的日照覆蓋范圍內。
綠化環境是居住空間質量的重要標志,它不僅有著凈化空氣、豐富景觀的作用,同時也是居民的交往空間和活動場所,可以打破那種單元住宅里“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增進鄰里交往,擴大家園的范圍。記者在海口目前比較熱門的幾個高檔小區看到,規劃合理的綠化帶和花園讓整個小區顯得尤為優雅、明朗。天拓公司總裁章汛說,綠色已不僅僅是好看,隨著城市的發展,各種各樣的鋼筋水泥建筑物出現在城市中間,綠化不僅能起到美化的作用,其除塵制氧、凈化空氣的功能也正逐漸引起市民的重視。
很多市民認識一致,認為沒有綠色的人居環境是落伍的人居。市民陳振平說,他向往那種推開窗便是滿眼綠的家居環境。
對于舊城區的居民來說,缺綠少樹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市民們認為,從現在起,對老城區進行一些綠色投入,能夠起到修補美化的效果,盡管不可能像新建小區那樣,讓居民享受到滿眼的花草滿眼的綠,但至少會有所改觀。住在老城區的李修林說,改造老城區,增加綠化投入是重中之重。
小區生活如要方便 配套設施必須完善
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休閑需求、美的需求。種種需求幾乎指向同一個目標:居住環境必須有完善的配套設施。
亞洲豪苑是海口目前最成熟、配套設施最完善齊全的小區之一,4500平方米的大型歐式風格會所內,健身房、桑拿室、游泳池,臺球室、網球室、郵電所、咖啡廳、餐廳等設施齊全,大型日用品超市可為業主提供豐富的商品,全封閉大型停車場可停車數百輛,專用客戶服務車穿梭行走市區各地,為住戶上班、購物、逛街提供了方便。這些齊全的配套設施,使生活在這里的住戶感到極為方便舒適。
商家說,這里的房子特別好賣;消費者說,這樣的居住環境我們喜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漏雨,能住人”的想法已成為一種過去特定歷史下的人居要求。如今的海口,配套設施齊全已逐漸成為人居環境成熟的標志。
王桂生是一個普通的市民,他住在秀英村一簡陋的房子里。但他常常有空閑便到海口的一些小區轉悠,對那里的環境極其向往。他的目標,便是三年之內到配套設施齊全的小區買一套房子。他無限神往地說:“環境好,小區里幾乎要什么有什么,小區大世界,看著都讓人眼熱。”
對于配套設施達到什么規模才算齊全,市民們可謂百人百聲,每個人的標準不盡相同,一些老年人和學生家長認為要離醫院和學校近一點;一些家庭主婦認為小區內一定不能缺少超市和美容院;一些男士則認為小區內要有上檔次的健身場所;一些小朋友提出,小區內要有游樂場,最好還設有游戲室。還有一些市民認為配套設施應該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民健身、娛樂、休閑等方面需要,比如建造露天游泳池。甚至有市民提到,最好小區能建造圖書館、棋牌室等場所。
保安盡職科技輔助 全力打造安全小區
安全是生命健康和幸福的代名詞。對每一個人來說,一輩子平平安安,便是最大的福氣。因此,居住環境中的安全因素,是市民關注的一個焦點。
家住海口府城的徐先生這段時間正準備搬家,這是因為現在的小區讓他感到安全得不到保障。他告訴記者,5年前,他搬到現在的小區,搬進去后就一直擔驚受怕,因為小區的安全措施太差了,那里只有2個保安,其中一個至少有50歲以上了,上班時間就坐在門口保安室內打瞌睡,行人進進出出,保安不聞不問,進入小區就像上菜市場一樣自由隨意,小區內每年至少要發生四五起盜竊案,一次竟是小偷在一家人外出旅游時登堂入室,將這家所有值錢的東西搬得干干凈凈。
隨著海口城市規模的擴展和延伸,城市建設向高空、密集型發展,不同規模的住宅小區在海口這塊土地上花開遍地。由于居民組成較為復雜, 鄰里間的互相照應減少, 使得發生在住宅內的刑事案件有所上升, 治安形勢日益嚴峻。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安全防范,是建設安全文明小區一項必不可少的課題。
吳小先(化名)告訴記者,他住在一個算是高檔的小區,可他的鄰居精神有毛病,成天來騷擾他,有時深更半夜,也會來敲門,大喊大叫。吳先生下班回家,那位鄰居有時會冷不丁地從樓梯口竄出,將他嚇得半死。最嚴重的一次,他吃過晚飯外出散步,那有病的鄰居竟手執一把西瓜刀追砍他,幸虧他跑得快,才躲了過去。吳先生說,鄰居這樣騷擾他已有好幾年,他也曾向小區物業管理公司反映過,但物業公司也拿這事沒辦法,因為畢竟那個有精神病的鄰居也是這里的住戶。吳先生極為苦惱,一個成熟、安全的小區,怎么會對住戶的安全無法提供保障呢?“再這樣下去,我自己也快要瘋了。”吳小先憂心如焚。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實,加強小區安全防范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要一些物業管理公司能夠真正為小區的居民著想,就能營造出讓居民安心的放心小區。
在DC城上班的高新認為,現在的科技如此發達,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采用各種安全技術的器材設備,就能達到居民小區防盜、防破壞的目標。他說,一個完善的小區安全技術防范體系,應安裝以防盜自動報警、防劫緊急報警為主,兼具醫療求助、煤氣泄漏報警等作用的多功能聯網報警系統,其中包括電視監控系統、周界防范報警系統、住戶報警系統、樓宇對講防盜門系統、保安巡更系統和出入口控制系統等。小區保安盡職盡責,再加上這些高科技產品的輔助,就不愁小區居民沒有安全感。
在華海路某小區居住的姜女士則認為,小區的安全與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不可分隔,但更主要的是,物業管理公司要把小區居民的安全真正當回事,培養出高素質的保安隊伍。她建議有關部門把居住物業管理安全防范工作納入小區管理的日常考核內容,并作為通過年檢注冊的重要條件之一。
小區管理成本不一 市民期望物有所值
在海口買房居住的每個家庭,即使有了新房也不一定意味著一勞永逸。每個月的月供、水電費、小區公攤費用、物業管理費用……這些費用是每個購房者都必須面對的支出賬。因此,不少市民感嘆,房子買得起,但是住不起。
這些支出的費用中有相當一部分與居住環境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居住環境好的小區,物業管理費肯定要相對高一點,月供高當然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海南省目前已經公開的近一百家物業管理公司所在的小區收費情況,水費(純生活用水)的價格大約每噸在1.5元至2元錢之間,電費每度0.6元至1.2元之間,物業管理費在每平方米0.4元至1.5元之間。
從事IT行業的吳先生對記者說,除去月供,每個月的物業管理費加上水電費、公攤費用等雜七雜八的費用,一個月算下來要好幾百元。如果居住的房子的面積為120平方米,假設每個月的平均用水量為20噸、平均用電量為100度,則居住環境較好的小區與經濟型小區之間的居住費用每月相差大約200元。僅物業管理費,1.5元的標準比0.4元的標準要高出好幾倍,其他水電費公攤等費用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居住費用與居住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但二者關系并非都成正比。由于設施先進、完善,一些高檔小區在水電費等公攤費用上反而比一些管理不善的經濟型小區要低。以二次供水為例,一些經濟型小區,由于設備老化及管理不善,跑、滴、漏的現象比較嚴重,這就增加了住戶的費用。用電的情況也基本差不多。
由于居住費用成本不一,不少市民在選購房子時,除了考慮房子本身的居住環境外,不得不將各種居住費用好好對比一番。在龍華路居住的市民陳先生坦言,目前環境較好的小區每月的月供一般在1000元以上,加上物業管理費、水電費公攤等居住費用,每個月不吃不喝就得拿出1000多元,如果把家庭的日常生活費用算在里面,一個家庭沒有2500元以上是解決不了這個開支的。
“買得起還要用得起,作為住戶,我們希望能享受到價廉物美的居住環境。”陳先生一語中的。
然而什么樣的居住費用標準市民可以接受呢?市民消費層次不同,標準也不同,很難有個統一的標準,一些在規模一般化小區居住的市民列出理想的費用明細表:物業管理費每平方米0.6元以下,小區生活用水每噸1.7元以下,電費則每度在0.7元以下。而不少居住在高檔小區的住戶認為,對于一個擁有游泳池、網球場、大面積的綠化,及各種各樣的生活娛樂設施的高檔小區來說,要維持正常運轉是需要較高費用的,而這些費用的支出也是物有所值,正是有了這些投入,才營造和維持了一個良好居住環境的存在。(完)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