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在變與不變中煥發新生
admin
2004-03-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center][img]/upload/news/2004331171828583.jpg[/img][/center] “有時做夢還會夢到小時候住過的胡同和院子里那些老街坊。但現在讓我再回去住
[center][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4331171828583.jpg[/img][/center]
“有時做夢還會夢到小時候住過的胡同和院子里那些老街坊。但現在讓我再回去住肯定適應不了。”41歲的焦婷搬出胡同10多年了,在一家酒店任總經理,胡同已經是她一個很遙遠的記憶了。
焦婷原來住在北京市東城區的史家胡同。這條胡同里分布著一些大宅院,清末中法銀行董事長劉福成、名妓賽金花都曾在這條胡同里住過。焦婷覺得童年的胡同生活中大多是一些溫暖的片斷,院子里有大片的空地,讓孩子們聚在一起玩,鄰里之間沒有界限,親如一家。焦婷笑著說,“哪天誰家要是做了好吃的,全院的小孩兒都能飽口福。”
“胡同”一詞,自13世紀元朝就開始在北京廣泛使用,是蒙古語“水井”的意思。古時北京缺水,圍繞一口井,往往居住著許多人。人們在建房時就留出一定的通道。住的人越多,通道也越長,胡同就此形成。
“那時候,好些院子里還都有像‘天棚、魚缸、石榴樹’這些代表老北京家居品味的東西。”從胡同口一路走來,紋飾各異的門礅、垂花門和挑出院墻的槐樹枝丫……胡同里的一切都讓焦婷感覺無比親切。
[center][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4331171859939.jpg[/img][/center]
但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本來寬敞舒朗的四合院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擠滿了每家每戶自建的小廚房。焦婷糟糕的記憶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本來的公共空間,一點一點被私搭亂建的小房子蠶食了;一到下雨天,很多房子開始漏水;夏天到了用水高峰期,擰開水龍頭卻不見出水;胡同里上百戶人家,排隊共用一個公共廁所……”
幾百年歷史的胡同,與現代人的生活總會有一些不太“和諧”的部分,廁所問題就是其中之一。記者了解到,東城區計劃投資6000萬元改造胡同中的廁所。新修的廁所將充分考慮到居民的實際需求,其建筑風格也將與胡同景觀保護一致。
記者從北京市政府獲悉,為了改善舊城區居民的生活條件,自來水、熱力、天燃氣、電力、通信、污水、雨水等市政建設項目正陸續進入胡同、進入四合院。藏在胡同里的深宅大院,現在越來越受到個人投資者的青睞。許多改造一新的四合院,搖身一變成了展示北京風情的飯店和酒店,深受外國游客喜愛。北京的胡同也在這變與不變中煥發新生。
自從搬出胡同后,焦婷就再也沒有回去看過。她盼望著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觀胡同能恢復自己小時候記憶中的模樣。
事實上,隨著北京市危舊房改造和古都風貌保護工作的進程,胡同里的生活也在慢慢改變。對此,家住東城區東四三條的劉莉深有體會:“原來,每到冬日傍晚,家家戶戶都要生煤爐做飯取暖,胡同里到處都是一片烏煙瘴氣。現在用電取暖了,又快又方便,還干凈。”去年北京市在部分舊城區推行“煤改電”工程,胡同里的居民終于告別了使用多年的蜂窩煤。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