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遭遇商業化尷尬
admin
2004-03-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已經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初級旅游形式,更多的是希望將旅游與歷史、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結合,使旅游的內涵得到豐富和延展。以世界遺產作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已經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初級旅游形式,更多的是希望將旅游與歷史、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結合,使旅游的內涵得到豐富和延展。以世界遺產作為旅游目的地,可以充分體現旅游文化的深邃性與多元性,符合現代游客的多樣性需求。
但是,當大量游客紛紛涌入世界遺產地之后,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許多知名景點人滿為患,難得休養生息,面對商業化的浪潮,許多世界遺產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尷尬。
A
由于旅游“黃金周”漸成規模,拋開特殊原因的干擾不談,國內游客呈逐年遞增趨勢。但是,游客的增多污染破壞了遺產地獨特原始的人文與自然環境,對當地的文明構成了威脅,并且降低了遺產地所具有的特有魅力;許多遺產地過分地城市化、商業化、人工化,已經影響了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并對遺產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近年來,很多遺產地人造景觀大行其道,比如樂山大佛旁邊建主題公園,都江堰上游安排攔河大壩,張家界興建旅游電梯,武當山遇真宮遭遇大火,故宮、秦俑館等處超容量接待游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對世界遺產的實質性破壞,有的損失已經無法挽回。
以我省敦煌為例。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莫高窟每年游客數量在50萬人次以上,但僅僅是這些人數已經到了目前接納方式的承載極限。敦煌研究院試驗檢測數據表明,40個人進入洞窟參觀半小時,洞窟內的二氧化碳含量就會升高5倍,空氣相對濕度上升10%,空氣溫度升高4攝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種酸性氣體,在高溫條件下會與石青、石綠、氯銅礦、鉛丹等顏料發生反應,使這些顏料變色;濕度增大,壁畫易產生霉菌,而霉菌生長代謝中的產物及死菌體會嚴重污染壁畫。根據現有莫高窟每批人數25人計算,如果當天參觀人數為2000人,則游客為80批,按每批游客在一個洞窟中滯留6分鐘計,則一個洞窟中一天的開放時間為480分鐘,長達8個小時,使得洞窟處在長期“疲勞狀態”,很多壁畫正在消失。類似狀況在國內其它遺產地也比比皆是。我們正面臨著一個非常令人尷尬的問題:世界遺產是保護還是開放?到底怎樣開放?
B
近年來,我國的一些世界遺產地已在遺產保護方面做了很多積極的嘗試。比如,位于我省敦煌的文化遺產莫高窟,為了控制游客流量,采取了預約參觀、限時開放等措施;四川省為了保護自然遺產九寨溝,采取了限定每日游客人數、輪流區域性封山等方法;福建省的文化與自然遺產武夷山,頒布了六章四十五條《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并于2002年9月1日就已經開始實施。這些措施的實施,的確有效地保護了世界遺產地的旅游資源,同時也給這些遺產地旅游業的長期贏利打開了良好的開端。
但是,國內一些世界遺產地物極必反。比如世界自然遺產地張家界,由于在景區內過度開發、大興土木,對自然景觀破壞相當嚴重,引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重視并發出了黃牌警告。景區不得不拆除超限建筑,這一建一拆耗資達70多億元,比這些年門票收入的總和還多,付出的代價相當慘痛。
當然世界遺產也并非亙古永存,隨著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眾多遺產最終會和我們訣別。我們就必須有效地利用這個與現在能看到的遺產同行的機會,讓它們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以“旅游贏利”保存“旅游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多次開會研究和討論這些問題,探討從締約國、國家有關部門、遺產地管理者到旅游從業者、游客和當地居民協調利益、進行合作以達雙贏的新途徑。當我們的遺產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我們的管理當局監管力度措施得當,世界遺產定能澤被千秋萬代。
『相關鏈接』
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北京故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廟宇,孔廟、孔林、孔府,布達拉宮,武當山古建筑群,廬山(文化景觀),麗江古城,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明清皇家陵寢,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北京皇家祭壇天壇,大足石刻,龍門石窟,云崗石窟,青城山-都江堰,安徽古村落;
自然遺產:九寨溝,黃龍,武陵源,三江并流;
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