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如何走的立交橋 規劃設計不合理
admin
2004-02-25
來源:景觀中國網
[center][img]/upload/news/200422510313889.jpg[/img][img]/upload/news/20042251035603.jpg[/img][/center] 從1994年開始
[center][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422510313889.jpg[/img]
[img]http://www.36byz.com/upload/news/20042251035603.jpg[/img][/center]
從1994年開始,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用了整整4年的時間,做出了新立交橋的設計。1999年,投資2個億的嶄新的西直門立交橋拔地而起……
僅僅過了兩年,這里成了北京最堵車的地方之一。
紫竹橋在改造前是北京出了名的堵點,市政府下決心:改。改造后的紫竹橋在道路中央修建了兩條匝道,據說這是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經驗,車輛可以直接從快車道實現左轉,避免了交叉。可事實卻是,北京僅此一條,許多司機早已習慣走立交橋先向右出主路的走法,猛然出現一條新奇的路,司機不會走了,不敢走了……結果可想而之,還是堵。
天寧寺橋坐落在西二環路天寧寺地區、二環路與蓮花池東路相交處,建于1991年,是由17座跨路、跨河橋組成的三層苜蓿葉形加定向型互通式立交。設計當初,這里是北京少有的漂亮的立交橋之一,可如今,一年365天,有300多天,橋上趴滿了密密麻麻的車輛,從廣安門經天寧寺到復興門,白天像蟲,夜晚像龍……
近兩年,北京的堵車和北京的名勝古跡一同傳遍了祖國各地并且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僅以二環路為例:復興門橋、建國門橋、東直門橋、西直門橋,成了北京的四大堵點。而西直門又以其地理位置特殊更受市民關注。每天早上7點以后這里就成了車的海洋,四面八方的車輛匯聚在這里,再通過主路、輔路的分流,流向八方四面。這里是公認的交通樞紐,但卻沒有發揮出交通樞紐的作用。
[B]擁堵的交通樞紐[/B]
西直門天天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車流量大、是行人亂穿馬路、是非機動車占用機動車道?是道路設計不夠合理,還是交警指揮不力?下面我們來聽聽各方的反映:
司機:道路設計不合理。
“投資兩個億,修成了這個樣,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想的,怎么設計的。”趙師傅是出租汽車司機,拉著客人幾乎每天都要經過西直門。而每次經過都會讓他頭痛。“離西直門還有二里地就開始堵了,不知道設計者走不走這里。”
專家:規劃設計不合理。
西直門的規劃設計主要是路和橋的通行能力不匹配,進口的通行能力高,出口通行低,車全擠在這里了。設計時,路橋通行能力的匹配是關鍵的數據,進出合理,才能達到路暢車通。現在的事實是大大超出設計流量的車輛從北京的西北方向匯聚到西直門,路網結構是造成這里堵車的一個主要原因。這與人體的血管非常相似,主動脈下面密布著大量的毛細血管才能保障養分能夠運送到位。
市民:交通設施不合理。
“路標不清晰是堵車的一個主要原因。到了路口才發現路標已經晚了。如果急剎車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不急剎車肯定開過了。無形中給別的路增加了擁堵。”
記者粗略地統計了一下,僅西直門橋地區就有大小交通標志近百個,而其中的禁行、禁左標志又弄得司機云里霧里不知該向何處去。很多司機反映盡管走了多次西直門,但還是容易轉向,有些車需要走主路、有些車需要走輔路、還有些車需要走匝道,讓人感覺非常混亂。
設計者:記者通過查找資料得知西直門立交橋的設計者叫聶大華。她當時設計此橋的主要依據是通過定向匝道解決主車道車流問題。根據模型測試分析車流的主流向、主流量。據說當時這種方式被認為是最科學的一種立交的方式,避免了以往老橋各方向車流交叉的矛盾,使得西二環的通行能力從原來的每小時通行9000輛增加到了12000輛。“由于建橋受到土地面積的限制,其他被認為是次要的方向就必須盤橋。”可事實卻是:主車流車速沒快起來,而次要車流則更堵了。
[B]代表提案:出一份立交橋地圖[/B]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兩會上,市人大代表、北方工業大學教授馬潤津代表向大會遞交了一份關于立交橋怎么走更方便的提案。引起了其他代表和有關部門的關注。
馬教授:
北京的立交橋數量眾多、形狀各異,多種多樣的立交橋雖然美化了首都,卻讓北京的司機不知所措。立交橋設計的非常復雜,好像成心和司機過不去,對于路況不熟的司機來說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