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策劃 境外設計是貼牌游戲而已
admin
2004-02-15
來源:景觀中國網
至今為止,沒有被中國狂瀉的建筑熱潮所席卷的建筑師事務所,或許只剩下那些真正自命不凡之輩了。從英國的BENOY,到美國KPF、SASAKI、HOK,以及日本的三本理顯見證并參與了中國新一
至今為止,沒有被中國狂瀉的建筑熱潮所席卷的建筑師事務所,或許只剩下那些真正自命不凡之輩了。從英國的BENOY,到美國KPF、SASAKI、HOK,以及日本的三本理顯見證并參與了中國新一輪的造城運動。
無論是“一針一線”縫制出北京華貿中心的KPF,還是默默無聞打造出北京一流公建的HOK建筑師事務所,值得這些建筑師慶幸的是,其作品最終的成型與原稿相比,或許會有能量損失,但絕對說不上令原創者難以容忍。與這些公建及商務建筑相比,住宅的規劃設計遠沒有這么幸運,眾多的明星樓盤之中,言其境外設計事實上“掛羊頭,賣狗肉”為主流,一點也不過分。比如“三米之內皆是景觀”的做法,寫字樓的線條裝飾被大肆鋪貼在一個個Townhouse的臉部,空間倒是沒有被浪費,然而社區之內居民的視覺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的寧靜,卻被“市儈”的華表切割得七零八落,還要貼上“澳洲”臉譜,事實上這不過是貼牌游戲而已。
十年前過世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凱文·林奇(Kevin Lynch),這個心理學出身的城市建筑規劃師或許沒有意識到,在后現代建筑師東突西進之際,他的《城市意象》正被他的弟子們艱辛推進,因為在這個強調速度的年代里,不僅僅是細致的行為,甚至是趨向于細致的角度都變得為人不屑。
師承凱文·林奇的加拿大BDCL建筑設計公司的張瑋,正在北京著力于林奇的“溫暖的現代功能主義”,顯然,這個帶著濃重的環境心理學氣味的建筑學說正在北京很舒服地擴散。張瑋對于把住宅當作雕塑的住宅項目,絕無避諱不屑之意,六角鬼丈在“東晶國際”的板樓上掏出的一個個方洞,德國奧托先生用純正的寫字樓手法堆砌出的“北京印象”,張瑋說或許不能說這些建筑師是不恰當的,只是在不恰當的地點上用了不恰當的設計師。這些把住宅當作雕塑作品的項目,顯然會令居住功能或多或少地迷失,因為那些外在的震撼感,早已令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去考量的居住功能折損殆盡。人在面對一處宏偉的建筑時會有莫名的沖動,但人一年四季居住于其中就一定是莫名其妙的壓抑與恐慌了。問題在于這種覺醒遠遜于那些宏偉的住宅建筑蔓延的速度,于是我們只能說這個世界上“遺憾的藝術”實在是太多了。
北京的境界、東一時區正沉醉于凱文·林奇的功能主義的構成要素的落實之中,道路(path)、邊緣(edge)、地域(district)、節點(node)和標志(landmark),是林奇理論中的著力點,從這些因素去考量一個建筑,完全是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出發去考量人的感受。“以人為本”是立體的、多元的,但如果從多個觸點去捕捉這些多元、豐富,反而會力不能逮。僅從心理學出發,緊緊圍繞這一點,而拋開這個建筑是否有地標性、能否與眾不同、要不要濃烈的時尚感等看起來也是很重要的角度。
北方國際旗下的華宸地產負責人張利江先生,對于“境界”與凱文·林奇的結合,第一想到的問題,并不是林奇與其他建筑師的高下,而是選擇林奇的機制。張利江參與住宅建設有十年之久,身處其中他一直在技術工程的位置,而非操盤手。從旁觀角度,他經歷了到現在都是通行的操盤模式——拿地,找顧問公司做調研,根據市調報告確立方案定位,找設計師,進入施工、營銷。有趣的事情通常是這樣發生的,市調報告長達數百頁,實際上設計師感興趣的就是戶型定位、客戶特征分析這寥寥幾頁,直到設計規劃方案以及施工圖的完成,但工程方施工時,發現諸多材料及細節問題,需要調整,那就調,到工程做完,開始進入營銷階段,營銷人員的分析是,這個項目沒有明顯的賣點,于是先從改造賣場、外立面開始,以期吸引更多的眼球,外立面的作用也漸失的時候,就只能在“概念”上做文章,于是就有了成堆成堆看起來不知所云的概念。市場上,也居然造就了一批以專門補貼、修改外立面的設計師事務所與營造概念的顧問公司。
事實上,把以上的流程倒置過來的成功案例,現在并不鮮見,從CLASS果嶺里,到風靡一時的炫特區,在并不優良的地段,卻能產生爆發的效果,就是“營銷主導運營”的效果,不是簡單的市調,以及一個好的建筑設計師、工程施工就可以交待。在操盤從零開始,就是從營銷角度去考量整個項目的定位、設計、施工、銷售。此前有人所說的“建筑策劃”就有這樣的意思,但如果以“建筑策劃”為主導,就極容易冒出“把住宅當雕塑作品”來設計的情形。把目標當作結果,這并不是一個操盤手,或是一個建筑師的錯誤,是人類的通病,只有飽嘗艱辛的人,或是一個地道的天才,才不會遁入迷津。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