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個花園式垃圾站7月現身
admin
2004-02-02
來源:景觀中國網
[B]垃圾處置場上也能散步品茶[/B] 或許你難以想象,半年多后,你可以在上海的市中心,登上一個高出地平面近8米的“空中花園”,聆聽人工瀑布的嘩嘩流水聲,呼吸到草坪、喬木散
[B]垃圾處置場上也能散步品茶[/B]
或許你難以想象,半年多后,你可以在上海的市中心,登上一個高出地平面近8米的“空中花園”,聆聽人工瀑布的嘩嘩流水聲,呼吸到草坪、喬木散發的氣息,觀賞荷蘭風車的緩緩轉動……
或許你更難想象,當你在“空中花園”的草坪上隨意信步,或者在花園茶室中悠閑品茗時,就在你的腳下,一座地地道道的城市生活垃圾中轉站正在緊張有序地運轉著。
這一切不是神話!記者近日從靜安區市容環衛局獲悉,位于靜安區北部的全國首個花園式垃圾中轉站的建造已進入倒計時。預計,今年4月完成土建和設備安裝,5月進行試運轉,6月底地面景觀全部建成后就可投入正式運轉。
[B]外觀設計:創新[/B]
與國外的城市生活垃圾中轉站不同的是,該垃圾中轉站外觀設計上大膽采用了“空中花園”的創新手法。在人口密度很高的上海中心城區,將垃圾中轉站與景觀綠地結合,起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據介紹,“空中花園”式垃圾中轉站的基本設計理念就是,使用一塊架空板,在整個中轉站近5000 平方米的地域內形成三個標高、三個區域、三種功能。
中轉站的第一標高為地下6.5米,作為下沉式的作業區域和20噸外運工作車循環道。第二標高為地平面,是工藝車間區域和5噸小型收集車循環道,再配以員工更衣、休息、洗澡空間,非機動車和機動車停車場地。這兩個區域也是垃圾中轉站的核心部位。在下沉作業區,設計者引進了豎直壓縮式中轉工藝:密閉的圓形集裝箱豎直放置,小型收集車運來的垃圾從上方的卸料大廳直接卸入集裝箱,壓實器從集裝箱上方向下運動壓實集裝箱內的垃圾,待集裝箱裝滿后,加蓋密閉,由大型的奔馳載重車運出中轉站。
中轉站的第三標高為8.5米,這一層面就是市民能夠看到的“空中花園”,寬大的登階石梯連接地平面。登上石階后,映入市民眼簾的是一大片的休閑綠地,芳草茵茵,楊柳依依,石砌小道曲徑通幽,高大的喬木組成綠色圍墻。人工瀑布從高處垂下,嘩嘩聲中激起水花一片。錯落點綴的荷蘭風車,在微風中輕輕轉動,充滿詩情畫意。人們可以在綠色長廊中漫步,也可在亭臺中飲茶小憩,其樂融融。
[B]垃圾“打包”:高效[/B]
垃圾中轉站,對于上海人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但在環保事業發達的國家,垃圾中轉站是城市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系統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其核心內容就是垃圾“打包”。國外大中型城市的環保實踐表明,建設城市生活垃圾中轉站,是解決垃圾處置難題的有效途徑。據介紹,城市生活垃圾中轉站的最大特點,就是將垃圾采用高強度的壓縮技術進行“打包”。“打包”過程,其實就是用壓實機在密閉的集裝箱內將松散的垃圾壓縮成塊的過程,在垃圾分類收集的條件下,還可以進行分類壓縮。垃圾“打包”后,可以達到0.8至1噸/立方米的密度。然后由載重20噸的專業運輸車輛把集裝箱轉運到郊區進行集中處置。這樣,垃圾運輸的效率大大提高,運輸成本成倍降低,同時也減少了垃圾在中心城區的滯留時間,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B]周邊環境:無害[/B]
談到垃圾,人們自然聯想到臟與臭。但有關專家告訴記者,“空中花園”式的垃圾中轉站,在設計時可以對污染進行源頭控制,是綠色環保型的中轉站。
中轉站作業車間的卸料大廳內不設垃圾貯存池,收集車直接將垃圾卸入豎直放置的集裝箱中,使垃圾暴露在外的面積降低到最小,暴露時間降低到最短,散發的臭氣和揚塵量最少。作業車間為封閉式設計,車間使用自動感應快速開閉門裝置,防止臭氣外溢。同時卸料大廳上方還安裝了除臭罩,將臭氣抽到臭氣凈化裝置內,凈化后排放。
集裝箱容器底端卸料門為密封設計,垃圾裝筒、壓縮過程中產生的底滲瀝液暫時貯存在集裝箱容器內,與垃圾一起運到處置廠,直接卸入處置廠的垃圾貯存池,最終排至處置廠的滲瀝液處理系統處理。中轉站內產生的生活污水和場地、車輛清洗產生的廢水經過工藝處理后達標排放。據介紹,“空中花園”的景觀也是根據減少污染的理念設計的。人工瀑布其實是除了隔音墻外,阻隔噪音的第二道屏障,垃圾異味、灰塵即使有少許外溢,高大的喬木和草坪也能起到吸附和消除功能。
據靜安區市容環衛局副局長戴劍華介紹,這座地處海防路、昌化路、淮安路合圍地域的靜安區生活垃圾中轉站,總投資已逾一億元,其中用于“空中花園”的景觀綠化等方面的投資就高達一千多萬元。屆時,這個垃圾中轉站必將成為靜安區的一道新的風景線,周邊地區的房地產也將從中受益。記者郁放煉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