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露中軸線 保護四合院 北京文物保護再上新臺階
admin
2004-01-12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03年對北京文物界而言是繼續收獲喜悅的一年:十三陵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令京城的世界遺產增至6處,穩居全國各省市之首;以我國北方地區原始風貌保存最完整、具有獨特
2003年對北京文物界而言是繼續收獲喜悅的一年:十三陵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令京城的世界遺產增至6處,穩居全國各省市之首;以我國北方地區原始風貌保存最完整、具有獨特價值的山地四合院群體而聞名的門頭溝區川底下村,獲得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去年底,市文物局宣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再添30處……
[B]重大項目突現古都風貌[/B]
去年共確定重點文物修繕項目32個。到年底開工項目達25項,
其中天安門城臺、白塔寺中路、九眼樓長城等5個項目已經完工,隆安寺、崇文火神廟2項工程也將于近日完成。關岳廟、古觀象臺、圓明園正覺寺、北新倉等列入市政府2003年“60件實事”的文物修繕工程也已全部完工。
在這一系列重點工程中,南中軸整治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最引人矚目。中軸線兩側百余年來被湮沒在私搭亂建的破舊平房中的先農壇和天壇壇墻正逐漸顯露出來,南中軸線的視野大大拓寬。目前天壇西壇墻修復已近千米,西壇門歷史上的三間執房已經修復、永定門復建將于今年一月開工。而元大都土城遺址這個北京市區內最為古老的大型遺址群已建成為城區最大的帶狀公園全線竣工,并對社會開放。一南一北兩大工程,遙相呼應,突出體現著北京的古都風貌和傳統韻味。
[B]保護措施嘗試新招數[/B]
除了常規的“修舊如舊”,去年在文物保護方面還出現了不少新招。
過去對于已沒有地面建筑的遺址要么回埋,要么復建,大坑小洞的考古現場不好看更看不懂。2002年11月開始的圓明園含經堂遺址保護工程,在嚴格保留遺址遺存的前提下,用白灰加糯米漿以傳統工藝作法把遺址“包裹”起來,不但可逆,而且“可讀、可看”———通過對建筑構件的歸位、標識,使人們可以看到含經堂遺址群的平面、立面結構和廣場、牌樓及建筑的對稱布局,讓人們能看得懂,這是煙道,那是戲樓……去年10月1日起,這處國內最大的建筑群遺址保護項目對社會試開放,成為圓明園的一處新景觀。
另一個新嘗試是為四合院掛牌。去年,本市四城區分三批完成了舊城區內658處保護院落的掛牌工作,涉及39個危改片,使北京舊城危改區內保存較好的四合院多數得到了有效保護。
[B]復建在即,考古先行[/B]
與修繕、掛牌這些看得到的工作相比,一些不顯山露水的基礎性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中———完成了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的劃定、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制定和上報。
復建有450年歷史的永定門是各界關注的重點工程。市文物研究所進行了相關的考古勘探,城樓四至以及北界地下百余米的城墻遺址都已找到,為復建北京城市中軸線最南端的這一標志建筑提供了準確位置。2003年,文物部門還對天橋遺址進行了清理,找到了天橋橋面;并為復原明清時期國子監街原地面尋找依據。
[B]遠郊村鎮自投千萬修文物[/B]
如果說此前京城文物修繕的重點集中在城區,2003年則向遠郊區輻射。
明代長城的重要軍事城堡、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延慶岔道城正在修繕中。文物部門修繕城墻、城門的120多萬元,卻引出岔道村投入文保資金900多萬元———村委會投資400余萬元修繕了村里的城隍廟和關帝廟等古建筑,做好了恢復古衙署、古驛站的前期準備工作;村民們投入資金500余萬元,恢復明清商業街兩側的店鋪36戶共200多間。據縣文委統計,2003年,延慶村鎮自掏腰包修文物的投入已超過千萬元。門頭溝也首次以區政府補貼和村鎮投入相結合的方式,修繕了琉璃渠關帝廟、三家店龍王廟等區級文保單位。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