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大都市的困惑
admin
2003-12-18
來源:景觀中國網
[B]情迷“國際化大都市” [/B] 新華社消息,重慶市今后十年內將投入6000億元,新建城區面積60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600萬,以全面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新形象。 杭州市
[B]情迷“國際化大都市” [/B]
新華社消息,重慶市今后十年內將投入6000億元,新建城區面積60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600萬,以全面打造國際化大都市的新形象。
杭州市圍繞“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的目標,高起點編制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實施“城市東擴、旅游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戰略,全線拉開了大都市建設的架勢,努力塑造杭州的城市特色和大都市形象。
上海要在21世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國際化大都市;廣州欲15年趕上亞洲“四小龍”;大連力爭20年建成“北方香港”;武漢打造“東方芝加哥”……甚至一些小城市也提出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某縣級市市府所在地(鎮),居然擁有一個10多萬平方米的大廣場,據稱恰恰比天安門廣場少一平方米……
據有關資料顯示,5年前,中國曾經有78個城市揚言要建國際化大都市。5年后的今天,已達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約占全國667座城市總數的27%。
“目前,中國有182座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然而,這一目標對其中的某些小城市來說是不切實際的。”11月12日,中紀委駐建設部紀檢組組長姚兵在大連市參加建設部國家園林城市(大連)復檢匯報會上警告說。
[B]何謂“國際化大都市”? [/B]
在中國,“國際化大都市”業已成為一頂給城市加冕的皇冠,高于現有一切獎項,而且是一個城市有幸被視為偉大的城市的最佳搭配。在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和中國城市的“狂飆突進”運動中,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厘清國際大都市的人性化指標和必備條件,令城市的努力不致于迷失方向。
“國際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蘇格蘭城市規劃師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來的。要想成為公認的“國際大都市”,必須符合以下幾項標準:一是經濟、貿易、金融中心,對本國經濟及世界某一區域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具有一定的調節、控制能力;二是眾多的跨國公司和財團總部的集中地,其決策輻射面能超越國界;三是建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和綜合服務功能;四是必須具有國際一流的城市基礎設施,物質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人才流高度暢通;五是經濟、科技、文化交流的國際化,具有全方位開展這些交流的設施和人才;六是要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七是常住人口規模和一定比例的外籍居民。
對比以上條件,中國未來將出現幾座國際化大都市當然不是沒有可能,但如果說一夜之間就能出現100多座,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妄想。
建設一座國際化大都市,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張興野在“2002年中國建筑業國際高層論壇”表示,未來5年,北京累計投資將達8500億元人民幣,使“構建起國際大都市基本框架”的目標提前在2008年完成。北京投資8500億元,才敢說構建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那么有多少個城市有這個實力?
一次調查顯示,七成以上外籍人員對北京市的工作學習和居住環境感到滿意,同時,多數北京市民和外籍人員認為,北京市目前尚不是國際大都市。他們所認可的國際大都市中,提及率居前11位的城市是巴黎、紐約、倫敦、新加坡城、香港、東京、悉尼、溫哥華、羅馬、柏林和維也納。
就目前來看,縱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沒有被國際上認同為“國際化大都市”,其他那么多的“國際化大都市”,只能是存于我們想象中的“海市蜃樓”。
[B]政績工程的又一次上演 [/B]
如果上述182個城市中的大多數,只是抱有如此努力的目標,倒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但如果真的想一步邁向這個目標,那就可能會產生災難性后果。事實上,現在已經有比較明顯的不良反應了:有的城市為擴大規劃,盲目圈地,造成耕地面積銳減,大量農民失地,有的城市沒有能夠處理好發展建設與生態保護、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盲目擴大規模,造成各種生活資源緊張,后果嚴重等等。
既然客觀條件不允許,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城市不愿舍棄自己的國際化大都市情結呢?這實際是這些城市“肉食者謀之”的結果。
“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這已成了一些領導的一個‘情結’。這個‘情結’背后隱藏著的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工作作風,反映了一些領導干部好高騖遠的虛榮心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建設國際大都市,還可能被視作‘形象工程’、‘民心工程’,其結果往往是勞民傷財,惹得老百姓怨聲載道。”一位人士向記者訴說自己的困惑。
“城市化無疑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當前中國推行的城市化風,無論是動機還是現實意義,都無可非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乃劍研究員認為,“但現在中國緊迫的問題不是討論要不要城市化,而是如何建設城市化的問題。當前中國建國際化大都市的風潮,將給人民和國家帶來沉重的災難”。
他分析說,由于一些城市建國際化大都市是以犧牲農民利益和靠行政手段突擊造城實施的,這將使中國的大城市化有可能出現泡沫化,給農村帶來倒退、農業帶來衰落、農民帶來災難。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即將出現的嚴酷事實,現在已到了必須理智審視的時候了。
一些業內人士與張持相同觀點。他們認為,一窩蜂的“國際化”造城運動,對許多尚很脆弱的城市而言,不但毫無益處,反而是致命的內傷。從一個城市的健康發展和上百萬市民的切身利益著眼,“命”遠比“名”要顯得緊迫和現實。一些城市不顧現實條件一味盲目建設,除了燒掉大把的冤枉錢和加重百姓負擔外,得到的不過是一座座“虛胖”的城市而已。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