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漫談:讓建筑舞起來
admin
2003-11-20
來源:景觀中國網
最先把舞蹈元素糅進設計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運動場館的天棚,德國慕尼黑奧運會場開風氣之先,把天棚設計成仿佛往巨人肩膀后甩去的風衣,呈舞動的態勢,生動活潑,奇詭醒目,此種設計
最先把舞蹈元素糅進設計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運動場館的天棚,德國慕尼黑奧運會場開風氣之先,把天棚設計成仿佛往巨人肩膀后甩去的風衣,呈舞動的態勢,生動活潑,奇詭醒目,此種設計后來漸成范式……
建筑物是否可以呈舞蹈的態勢?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建筑與繪畫、雕塑、文學、戲劇相通,爭議也不大,但建筑能與舞蹈相通嗎?建筑就其功能性而言,首先得穩定,沒有堅固不移的品質,就沒有安全感,人們怎么使用它?但再往細想,音樂其實是比舞蹈更加“非空間”的“純時間”藝術,沒有連續不斷的流動,哪來的音樂?但人們拿音樂比喻建筑時,加了一個“凝固”的限制詞,就覺得二者在審美上相融通了。那么,在舞蹈與建筑之間也嵌入一個“凝固”的限制詞,把某些建筑比喻為“凝固的舞蹈”,可不可以呢?我覺得可以。
在中西方古典建筑里,要找出“凝固的舞蹈”的例子來,似乎比較困難。我想這是因為古典時代人們的思路不像如今這么多元狂放,更因為建筑設計手段與施工技術遠沒有如今這么先進,所以難以“舞動”;如今更有各種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現,建筑設計師們好比巧婦擁有龐大的米糧庫,可以隨心所欲地大顯身手,因此,舞蹈性思維進入了某些建筑設計師大腦,一些“舞蹈的建筑”也便應運而生。這是可喜的事。
最先把舞蹈元素糅進設計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運動場館的天棚,德國慕尼黑奧運會運動場開風氣之先,把天棚設計成仿佛往巨人肩膀后甩去的風衣,呈舞動的態勢,生動活潑,奇詭醒目,此種設計后來漸成范式,只是新的設計里不斷增減出一些花樣來,韓國為新一屆世界杯足球賽新建的比賽場,就是最新的一個變體。這種糅進舞蹈元素的設計方式也在世界各地的機場設計中流行開來,美國中部科羅拉多州丹佛空港的天棚就恍如一大匹在風中呈曲波狀舞蹈的銀緞。舞蹈元素說白了就是大量使用非規整曲線曲面。美籍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建筑設計里使用非規整曲線與曲面非常謹慎,可以說是“惜曲如金”,但他為臺灣東海大學設計的魯斯教堂,用四片從地面升起在頂處合攏攜抱的略微呈扭動感的曲面墻體構成,卻營造出了一種端莊而又輕盈的舞姿感,非常符合“年輕人的教堂”這樣的功能要求。
如果不僅僅是糅進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這樣的建筑是可能的嗎?回答是肯定的。美國建筑師O·蓋里就為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作出了這樣的設計。他所設計的這座博物館幾乎完全由“扭動的肢體”構成,沒有一個立面是規整的,不僅天棚,所有的使用空間,包括走廊,充滿了舞蹈的曲面和曲線。建成后的博物館,通體仿佛是幾個穿著緊身衣的舞蹈家在忘情的舞動中絞纏在一起。他自己說,如果沒有電腦,拿以往的設計工具是不可能作出這種設計的。施工過程里,他親自在工地參與,也深感用傳統工藝和傳統材料是無法兌現他的設計的。這座博物館已在1997年建成開放,成為該市甚至全西班牙的新地標。當然,爭議也是有的,一是認為太怪異,二是批評其造價太高。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在地球上的出現,是建筑藝術的新勝利,但這種“舞蹈的建筑”恐怕只能作為一種流派,而且是小流派而存在。這一流派的設計,尤其是化為大地上的實際存在,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的機緣。但特別看重建筑設計的藝術創造內涵的中國建筑師,尤其是年輕一代,據我所知,有的一直在尋找機會施展自己的“舞蹈性思維”。中國傳統藝術里,跟舞蹈最相通的領域是書法里的狂草,舞劍器與揮毫墨絕對是異曲同工,中國建筑師趙波在借鑒舞蹈時也借鑒書法,這構成一種創新優勢,是特別可貴的。他設計出了若干從中國書法筆意演化出的綜合性樓體,盡管到目前為止這種設計只是一種觀念性的展示,尚無被業主采用的可能,而且就我所見到的幾個圖形而言,還不免有些生硬,但這種創新的設計思維,卻是應該被大力肯定的。中國什么時候能出現“舞蹈的建筑”?不要急,早晚會出現的。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