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用心打造最佳西部人文居住環境
admin
2003-10-30
來源:景觀中國網
在成都市的生態環境建設中,建設西部人居環境最佳城市和全國最大的城市森林綠化帶是重頭戲。在采訪中,記者親身感受到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決心和力度,環保建市走在西部前列。
在成都市的生態環境建設中,建設西部人居環境最佳城市和全國最大的城市森林綠化帶是重頭戲。在采訪中,記者親身感受到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決心和力度,環保建市走在西部前列。
打造最佳人居環境,成都具有先天優勢。2300多年前,人類就驚喜地發現成都是一方養人的水土———平疇千里,四季分明,兩江環抱。代代人披星戴月地勞作,把這座城市建設得繁榮富庶,享有天府之美譽。尤其是近年來,成都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成都的人居環境建設已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就:中心城區面積由1997年的144平方公里擴展到2002年的283.8平方公里;城區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26.2平方米,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這些定量指標均超過了“中國人居環境獎參考指標體系”的標準。
成都市作為47個國家環保重點城市之一,接受國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的12年來,先后7次進入全國前10名,并且是西部地區率先進入全國前10名的城市。但與此同時,成都城區綠化覆蓋率達28.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6.7平方米,但是分別離國家標準30%、人均8平方米仍有距離;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目前為56.41%,達到60%的國家標準仍需作出較大的努力。
打造具有川西特色的人居環境
據成都市建設局一位負責人介紹:他們以經營城市觀念規劃城市,挖掘資源效益。把經營城市的重心前移到規劃環節,加強對城市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的宏觀控制,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在效益。加快工業區搬遷、調整和改造步伐,搞好城東、城南兩個新區的建設,把城市中心區變為金融、商貿、信息、科技、服務的中心(中心商務區),從根本上改變該市產業混雜、布局不十分合理的現狀,為營造一個環境清潔優美的生態型城市奠定基礎。
他們大力營造具有川西特色、最適合人居的新型生態住宅,依托科技進步,積極采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建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達到建筑宜人、富有親和力;同時通過加強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營造鄰里和睦、溫馨融洽的社區氛圍。
悠久燦爛的歷史遺存是成都市的靈魂,他們認真挖掘、整理,保護好這些歷史人文資源,鞏固城市的根基,讓城市的魅力長久留存。每當看到改造后的春熙路、琴臺路扯住了客人的眼球,成都人自豪的腰板便更直了一些。在舊城改造中尤其加強對寬窄巷子、大慈寺、文殊院等歷史文化片區的保護和開發,形成歷史與現代相映爭輝的成都風格,增強城市的表現力與影響力。建造全國最大的城市森林綠化帶
10月21日下午,記者來到成都市的第二個府南河工程———沙河綜合整治工程現場采訪,該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眼前的沙河,是成都市配合東郊工業區建設,于1954年至1957年在原有小沙河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沙河河床淤塞和污染日趨嚴重,成都市委、市政府及時作出了綜合整治沙河的決定,并于2001年11月28日開工建設。
沙河綜合整治工程項目一期總投資32億元。一期拆遷面積83.8萬平方米、二期共需拆除各類建筑約200萬平方米。目前,工程所涉及的規劃、設計、招標、拆遷、安置,正按計劃有序推進。到10月20日,整個工程累計已完成投資22億多元。拆遷沙河沿線企業、民房等各類建筑80多萬平方米。
據該工程總負責人介紹:沙河綜合整
治工程竣工后,上游兩岸將有3公里長、200米寬,其余18公里河道兩岸將有各50余米寬的城市森林綠化帶,目前,這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到2005年建成后,歡迎各界朋友到成都城市森林公園來旅游。記者在現場看到,上萬株黃桷樹、松樹、杉樹、桉樹和各種竹類已經在這里安家落戶,蓬勃生長。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