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工業化城市發展之路
admin
2003-09-25
來源:景觀中國網
9月13日,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在沈陽召開。作為分會場,沈陽建筑工程學院9月15日舉行了以“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城市發展模式及途徑”為主題的報告會。與會代表就工業化城市
9月13日,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在沈陽召開。作為分會場,沈陽建筑工程學院9月15日舉行了以“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城市發展模式及途徑”為主題的報告會。與會代表就工業化城市發展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城市發展取何種模式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傳統工業化道路與城市發展舊模式面臨困境,“中國城市發展取何種模式?”成為與會代表討論的焦點。
沈陽師范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徐成芳認為,傳統工業化道路必須讓位于新型工業化道路,城市發展模式急需創新。他說,花園式城市理論強調城市分散集群式布局,大倫敦區規劃強調倫敦多中心發展,日本東京為了解決中心人口與交通的擁擠,實施了23個次級中心發展模式,英國“新城”建設理念和建設模式等等,都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工業化與城市化辨證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求我們,必須制定正確的工業化戰略和城市化戰略,必須跟蹤研究國際經驗,實現跨越式創新發展。
青島社會科學院的隋映輝研究員分析了在城市空間發展模式選擇上的三種類型:增長極模式;點軸開發模式;網絡開發模式。他說,就國內外城市化發展來看,其城市發展可以歸納為三類:一種是內生發展思路,如江蘇江陰、浙江平湖等城市,依靠農村工業化的發展,進而推進農村城市化;另一種是外引發展思路,如江蘇昆山、廣東東莞等,通過形成引進外資規模,吸納農村就業人口,反哺城市化發展;第三種是兼容發展思路,如上海浦東、廣東番禹等,以行政區劃調整和優惠政策為基礎,加快城市化。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顧文選列舉了我國城市連綿區城鎮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他說,我國已形成的城市連綿區雖然從規模上不小于世界已有的幾個城市連綿區,但城鎮之間的網絡化程度、信息化水平還不高,還不是成熟的網絡式城市群,首先,各城市間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不同或存在差異,增加了城市規劃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困難;第二,區內各城鎮橫向聯系弱,豎向聯系強強調自成體系,結果城市間的惡性競爭膨脹,城市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受到抑制;第三某些區域基礎設施因缺乏統一規劃,集中建設,造成不合理布局或重復建設等等。
城市文脈:城市的靈魂
在討論會上,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質成為代表提得比較多的話題,代表們一致認為城市建設要保留獨特的文化品質,對一些城市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王明浩說,城市歷史文脈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積淀的體現,是人類的歷史見證和文明的結晶,同時也是城市一種無法再生的文化資源。有的城市在建設改造的過程中,將原來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街區、胡同、建筑物大肆拆毀,以新為美,以洋為美,這實質是對城市歷史文脈的破壞,導致城市靈魂的喪失。
沈陽建筑工程學院的陳伯超教授對沈陽市鐵西工業區在改造中如何提高文化品質表現了關注。他說,鐵西工業區的文化品質首先體現在舊建筑與老環境之中,原沈陽冶煉廠、玻璃廠等廠區盡管外觀現狀是那樣慘不忍睹,但若在他們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再創作,定會出現一些時代感濃烈、兼備文化與經濟價值的城市精品。
陳伯超教授說,蘊含在建筑與環境之中的文化價值不僅具有從隱性向顯性轉化的內因,在一定的條件下,建筑的文化價值又能夠轉化為經濟價值。上海新世界的成功,又帶給我們另一層啟示:一個原本無多少經濟價值的上海民居群———石庫門地區,經過一番改造,特別是注意保留和強化石庫門的文化特征,變成了“火得不能再火”的商業文化區,從根本上來說,是由這一地區的文化價值物化而來。所以在鐵西工業區的改造過程中,對其文化品質的關注與傳承,對舊建筑與老環境的再利用與再改造,并不應絕對地指望經濟投入的降低,而應把目標對準未來的經濟回報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針對如何提高城市文化品質,湛江海洋大學人文與法學院的張開城教授認為,提高城市文化內涵必須堅持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特色性和國際性相結合、科學和人文相結合、可持續發展等原則,不要片面追求建大廣場、大草坪,不要片面注重經濟效益不講生態效益,防止再建“握手樓”,防止樓群林立造成嚴重的城市“熱島效應”。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