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建筑思想文化的民族自信心
admin
2003-09-06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03年8月22日的“光明日報”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先生論城市建設與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之間的關系,該
2003年8月22日的“光明日報”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先生論城市建設與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之間的關系,該文的觀點鮮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值得城市綠化工作者的深思和借鑒。原文如下:
近幾年,城市文化建設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城市里建了許多過去沒有的文化設施,滿足了群眾迫切需要,這方面的成績很大。城市的歷史文化,包括文物、古建筑等也得到了重視和保護,但有些方面還做得不夠,認識上還存在問題,值得探討。在加速城市建設,特別是舊城改造過程中,保護城市文化的矛盾非常突出,總的問題是不適當的拆除太多,應保留和可保留的東西未能很好保留下來。城市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特色中最精華的部分,沒有過時、不過時的問題。我們有時注意了城市形象,但忽視了一個問題,即城市形象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的東西,不能只是模仿和照搬照抄。談到形象工程和亮麗工程,有許多城市學上海,大理、西寧、石家莊都有像淮海路一樣的商業街,這就使人感到“千城一面”。城市面貌、城市建筑藝術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現代化城市,越是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城市越能體現現代化。中國的城市必須有中國的特色,不同地方的城市應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北京曾經召開過世界建筑師大會,云集了各國規劃、建筑大師,但大家對北京的城市建設普遍感到不滿意,都感到很多城市建設雷同,沒有特點。聽說有的建筑師去了蘇州,回來說了一句話:“我總算看見了中國城市”。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探討。目前我國建筑設計水平正在不斷提高,而且建筑思想也很活躍。我認為活躍是很活躍,同時也很混亂。過去設計講經濟不講美觀,現在反過來講美觀不講經濟,而且美觀得沒有道理,片面追求新奇,脫離經濟的要求去搞所謂的“前衛設計”,搞“創新”。我認為,我們建的房子大部分都應該有實在的功能,追求時尚的建筑是短命的。城市中除少數紀念性建筑、公共建筑特別是商業建筑以外,大部分應以實用為主,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為了追求新奇,有些人往往認為我們自己的設計過于保守,喜歡請外國人來搞,還動不動搞國際競賽。當然,吸取外來東西提高設計水平是必要的,進行文化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認為我們現在的建筑設計什么都不行。大概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這樣開放建筑設計市場的。現代城市再現代也不是處處千奇百怪,也不可能將我們的城市搞得與國外一樣。上海建得像紐約,杭州像香港,就沒有意思了。應當把建筑設計提高到城市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建筑是石頭的史詩,是每個國家的史詩。城市建筑文化對影響和教育下一代非常重要。
文化是一切科學、社會、經濟發展的總成。如果在文化上沒有自信心,必然會造成人才的外流: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信心的人,根在國內,就會回來;如果認為祖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不會回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經濟會時起時落,但文化斷了就很難恢復。一些西方學者經過長期研究,認為中國文化在世界幾大文化主流中能幾千年不斷,說明中國文化有很強的生命力。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在1933年抗戰前夕,當時中國局勢非常緊張的時候,在香港答記者問時講到中國文化很重要很有前途這個問題。他說:“你們有五千年的文化,你們現在好像覺得西方什么都好,但我認為西方現在處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而你們有很好的經驗,總有一天,你們會把西方的東西像破鞋一樣扔掉”。66年過去了,現在我想我們應該很好地認識自己,不能自暴自棄,一定要樹立我們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包括在建筑思想領域。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