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世界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
admin
2003-08-30
來源:景觀中國網
包羅萬象的“三山五園” 北京西北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迭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里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后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
包羅萬象的“三山五園”
北京西北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迭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里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后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l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
在西山園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園”。“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這三座山上分別有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再加上暢春園和圓明園,這就是所謂的“五園”。“三山五園”獨立成園,各具特色,但又互為因借,渾然一體。如此集中的園林也為世所僅見。
金、元、明三代的主要精力在修建北京城池和城內的皇宮,因此,西山花園多為私家擁有。從清朝康熙帝開始,內城已無發展,皇家園林才開始涌向西山。現存的皇家園林多為清代中葉所建。
最初,皇家園林只是帝后宮妃們的消閑避暑之處,政務、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內。清雍正帝繼位后,園林開始有了離宮的味道,最后干脆就長期居住在西郊園林里,政務、讀書、游樂等都一并處理。園林成了政治的心臟。
頤和園
頤和園距北京市區l5公里,原名清漪園,始建于清乾隆l5年(l750年)。l8世紀中葉的中國,正處在清王朝鼎盛時期,即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社會穩定、國庫充盈,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科學文化方面,都把已經走過2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高峰。清朝第四個皇帝乾隆親自主持營造,歷時l5年完工的清漪園,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出現的一項宏偉的“文化工程”。
萬壽山,沿山勢起伏筑成的重重宮闕,巍峨恢宏,昆明湖煙波浩淼,輕舟蕩漾,人工與自然的美妙結合,使頤和園宛如仙境,壯麗的立體畫面,造就出與西方園林建筑迥然不同的東方一代名園。
頤和園一直是皇家禁地,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以后,頤和園曾作為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私人財產予以保留。進入本世紀20年代以后,這座有著濃厚神秘色彩的皇宮御苑,以公園的形式,正式向世人開放。
頤和園距市區15公里,總面積約300公頃。園內主要有四大景區。
最東面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后來又因為實行維新變法被慈禧太后囚禁于此,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筑的封閉通道的高墻。
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筑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云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周圍建筑對襯分布其間,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
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區,盡管現存建筑較少,但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美恬靜的風格和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頤和園的水面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巨大的湖面碧波蕩漾,輕舟點點。從湖上眺望萬壽山,有如一幅層次清晰、從東向西徐徐展開的巨幅畫卷,令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六座不同形勢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三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筑;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筑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筑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筑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筑在高2l米的方形臺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復雜,為古典建筑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筑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余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八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平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銅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筑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筑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個封閉院落由游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通,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