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高度的演變
admin
2003-08-22
來源:景觀中國網
今日生活在北京的人們是無法想像一個沒有摩天高樓的城市的,仿佛自從有了北京就有了那些高聳著的建筑。其實不是這樣的,北京曾為遼、金、元、明、清五朝之都。那時候北京的
今日生活在北京的人們是無法想像一個沒有摩天高樓的城市的,仿佛自從有了北京就有了那些高聳著的建筑。其實不是這樣的,北京曾為遼、金、元、明、清五朝之都。那時候北京的天很高,在城市中最顯赫的構筑物是殿宇和城門……
北京自遼成為陪都以來,歷經金、元、明、清,是五朝的封建都城。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近千年的時光雕琢,北京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城市的人口、城市的構筑物以及城市面積的變遷,成為城市發展的脈絡。本文只對城市構筑物的高度演變做一些探索,以管窺北京的發展。
皇城的天際線
由于年代久遠,遼南京的城市規模、皇城狀況和宮殿的情況只能從歷史文獻和零散殘存的痕跡中得以了解。目前只知道其基本上保持唐幽州城的規模,皇城位于城市的西南隅。主要的殿宇有元和殿,是遼帝舉行大典、接受百官朝賀、廷試的地方,是當時最高大的建筑之一,此外還有清涼殿、嘉寧殿、昭慶殿等建筑。
金貞元元年(1153)北京成為金的中都,皇城建于城的中部,占據了城市的最顯赫位置,是皇權至上思想在北京城市布局上得到第一次體現和充分表達。宮城設4門,正門是應天門,樓高8丈,四角皆垛樓,屋頂鋪琉璃瓦,應天門再往南是皇城的正門宣陽門,“上有重樓,制度宏大”。
蒙古騎兵攻克金中都后,金朝的皇宮被焚為灰燼,一代宮闕成為一片廢墟。40年后的中統元年(1620年),忽必烈來到北京開始營建大都,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次按照《考工記》建造全新的城市,最主要的建筑群是宮城、隆福宮和興圣宮。宮城內最主要的大殿是大明殿,坐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殿基高10尺,殿高90尺,三級臺階,是整個宮城內最高大雄偉的建筑。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一改元代用土夯城的方法,采用磚石建造城墻、城樓,內城城墻高三丈五尺五寸,合11.36米,雉堞高五尺八寸,合1.86米,通高13.22米,北邊的城墻略高,達四丈余,通高在15米左右;外城城墻高二丈,合6.4米,雉堞高四尺,合1.28米,通高7.68米。內城設9門,外城設7門。其中最高的城樓當屬正陽門城樓。
而與這些建筑相襯托的是北京內外城的普通住宅,對建筑的式樣、規制在明代以前就有嚴格的規定。明清時期,對王公府第的城高、基高、房屋的裝飾等都做了嚴格的限制,除了較普通民房略顯高大外,與皇家建筑相比仍低矮許多,是絕對不允許逾制的。清順治四年(1647),鄭王府因“王殿臺基逾制”,被罰銀兩千兩。普通四合院、大雜院,幾乎沒有超過5米的,而且只能建硬山和卷棚的房頂。也正是因為這些房子的低,才對皇家建筑的高大做了很好的襯托。
舊北京城內有兩個制高點,即北海瓊華島和景山。瓊華島在今北海公園太液池中,面積6.5公頃,山高32.8米,周長1913米。乾隆手書“瓊島春陰”石碑,為“燕山八景”之一。景山高45.7米(現為42.6米),據記載,山上的5個亭子都曾有佛立于其中。明清時期城南最高的建筑當屬天壇內通高37.2米的祈年殿。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分3層,高5.2米。
從以上這些構筑物來看,之所以高大,大多是與維護皇權的地位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這種氛圍中,制造了皇帝的特殊地位。
從遼到清,北京城中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高大建筑,現在看來當屬鐘樓和鼓樓。鐘樓位于北京中軸線上,距鼓樓正北約l00米,樓體高為33米,通高47.9米,報時銅鐘高懸于樓上。北京建鐘樓,始于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樂十八年(1420),在現基址上重建鐘樓,但不久即遭火焚毀,清乾隆十年(1745)重新修建這座鐘樓,將整座建筑全部改為磚石結構,以后又曾多次進行修繕。明清時代每天晨暮都要撞擊懸掛在鐘樓之上的大銅鐘,向全城報時。鼓樓位于北京中軸線上、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與鐘樓一起成為元、明、清時北京全城報時中心。“暮鼓晨鐘”使全城有序可循。鼓樓通高46.7米,內有登樓石階梯,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臺基上。更鼓,為報時器具,置于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氣)。現僅存大鼓一面,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制成,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
位于北京東城區建國門立交橋西南側的古觀象臺也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明清兩代封建王朝和北洋政府時期,曾連續在這里從事天文和氣象觀測約500年。臺高約15米,臺頂平面高出城墻約3米,是當時整個國家最重要的觀象臺。
畫外音
古代的北京城是精心規劃和建設的。在北京城中,民居是灰色的平房,恰反襯出皇家建筑的高大宏偉,這也是古都北京建筑布局的特點。
在分析和認識古都北京的建筑高度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制高點的分布特點突出,創造出“平緩開闊、對稱有致、節律有序、輪廓豐富”的空間格局。“平緩開闊”指的是在舊城的中心—紫禁城四望是無比開闊的天際。“對稱有致”指的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構筑物被城市的南北中軸線所貫穿,其他構筑物如牌樓、城門等對稱分布于軸線兩側,低矮的民居襯托高大的宮殿城闕,構成完整的城市格局。“節律有序”是指這些高點的分布非常有規律,內城城門高于外城城門,箭樓均比對應的城樓略低,住宅、商店與牌樓也有不同的高度,分別大致為5米、10米、12至13米,主次分明,錯落有致。“輪廓豐富”是指無論是宮殿、廟宇,還是城樓、牌樓等建筑形態構成北京豐富的城市景觀。這無疑對我們保護北京古都風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被改變的城市
鴉片戰爭以后,特別是清末民初,北京由封建都市向近代城市過渡。皇權不再至上,達官顯貴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方法通過各種建筑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地位和喜好;外國列強在華勢力越來越大,西方的建筑形式、方法、技術、材料,隨著封閉的打破傳入北京。
清末,外國列強在幾個不平等條約的作用下,紛紛在北京的內城,甚至城市的中心區域內,建造使館、銀行等辦公機構以及為其服務的飯店等其他設施。《辛丑條約》簽訂以后,外國列強大興土木,新建了大量建筑,一改過去的傳統形式,多以二層、三層的樓房為主,其主要代表就是東交民巷地區。使這一區域內的建筑高度發生了起伏,襯托出的是西洋磚石建筑的堅固和持久。
這些洋式建筑出現在這一區域,一改過去的平房四合院形式,整體增加了這個區域內的高度,但并沒有使城市發生傾斜,只不過在北京城市內出現了與北部呈長方形威嚴肅穆的紫禁城建筑群不同風格的建筑群體,即呈狹長的具有西洋風格的建筑群。
在那段時間里,盡管東交民巷的建筑群已成規模,但與紫禁城相比,仍顯微不足道,但北京飯店的興建卻不同凡響。當時整個東西長安街周圍都是灰色平房,用以作為紫禁城的陪襯,而距天安門不足5公里的北京飯店的建設,就其形式和規模而言確有鶴立雞群的感覺。北京飯店于1903年在今北京飯店東樓原址開始興建5層磚木結構西式建筑,到1907年建成。1917年在西側又建今北京飯店的中樓,由法國人設計,地下1層,地上7層,整個樓的高度達36米,超過了天安門(33.7米)的高度。這個建筑的出現,在北京城市建設歷史上,無論是建筑結構、建材使用、建設方式、建筑形式都是空前的,在建設高度上已經可以與北京的傳統建筑相抗衡。給北京城市的布局帶來一定的影響,在北京城內出現了一個新的制高點。因此,北京飯店中樓的出現在北京城市高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清末民初在北京城內,磚混結構的房屋開始出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虎坊路北的新世界商場。民國初年,京都市政公所計劃開辟新市區,民國三年(1914)仿照上海“大世界”游藝場建造了新世界商場,共四層,在正面另有三層尖塔,通體高度達20多米。民國六年(1917年),在前門外廊坊頭條重建勸業場,成為近代商業建筑的代表,為四層樓房,采用磚墻鋼屋架結構,仿西方建筑形式。另外在前門大柵欄一帶還有二三層的木結構及磚石結構旅館多家,其中煤市街第二旅館為三層木結構,有一些飯莊也是兩層樓房,但高度都在15米以內。
前門火車站在民國初年也可稱得上是比較高的建筑,其位于正陽門箭樓東側,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平面為矩形,主樓二層,磚墻磚柱木桁架,瓦楞鐵皮屋頂,圍墻用紅磚和水泥抹灰相間處理,現只剩下鐘樓部分和與之相連的北面兩層辦公樓。
畫外音
清末民初,北京城市的建筑風格、建筑形式開始擺脫傳統形式的束縛,在大興土木中,既有外國列強不可一世的強權表現,也有一些新舊達官顯貴忘乎所以的顯赫標榜。北京地區的土木工程進入了無序的狀態,開始出現一些與北京傳統建筑不同的建筑形式,但是絕大部分建筑都沒有突破原有皇家建筑的高度,因而無論其形式和規模變化多大,都不至于影響城市的建筑格局。
藍天下的新北京
1949年北京成為新中國首都,開始走向全新的方向。明清以來,北京城市的重心是紫禁城,整個城市的走向以此為軸心向外輻射。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本改變了城市的性質,對城市的布局作了重要調整:即以天安門廣場為北京的城市重心。自1950年以后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了重點改造,廣場的建筑群不僅有一定的高度,同時在40.5公頃的廣場襯托下,更顯高大。
于1958年開工的人民大會堂平面呈山字形,最高點為56.5米。這個高度超過了明清紫禁城所有建筑的高度。幾乎同時建設的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人民大會堂相對應,高33米。人民英雄紀念碑北距天安門463米,自廣場地面至碑頂總高度為37.94米。
以上這些建筑,不僅建筑面積超過舊皇宮建筑群,建筑形式上具有創新,其建筑高度也超過了以往的舊建筑,根本改變了整個北京的城市格局。
隨著上世紀50年代末“十大建筑”的建設,北京的城市面貌在逐步發生變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城市的高大建筑主要是辦公建筑和專業用房。在辦公建筑中,1958年10月開工,1964年4月竣工的民航大樓位于東城豬市大街,±0以上為54.5米,它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高的辦公建筑。在這一時期超過50米的構筑物還有:1958年8月竣工的民族文化宮,±0以上到塔尖為62.1米;廣播大廈,位于復興門立交橋西南側,中部10層以上為高塔和天線,塔尖高86米;位于西長安街北側
的北京電報大樓主體7層,連中央中塔部分共12層,主塔頂高73.37米。以上這兩座帶塔尖的建筑是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筑物。1974年北京飯店東樓完工,地上18層,地面以上高度達78米。一度成為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筑。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北京出現高層建筑、超高層(100米以上)建筑競相攀比的態勢。這一方面是城市建設用地日益緊張和現代工程技術高度發達所生成的產品,一方面是有些人錯誤地認為,高層建筑是城市現代化的標志,是臉面問題。
在高層建筑中最主要的是涉外飯店的建設。在商務辦公樓、綜合樓的建設中,從1985年以后,從體量、規模、層數、特別是高度都有巨大的發展,地上層數從10層左右發展到30層左右直至57層,相應高度從40米左右,增加到100米以上,直至208米。位于建國門外的賽特大廈、國貿大廈是首批向外商提供的寫字樓,建于1985年分別高85米和155米。1985年竣工的國際大廈是北京首棟超過100米的超高層建筑。到上世紀90年代以后,京廣中心、京城大廈和國貿中心,建筑高度分別為208米、183.5米和155.5米,居北京房屋建筑高度紀錄前三位,
北京最早建設高層住宅是1972年9月在建國門外建造的外交公寓,16層,±0以上58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成為北京城的重要景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普通住宅建筑開始向18層以上發展,1980年至1983年,在西便門西里建造三棟20層Y型全現澆滑模住宅,1987年至1990年在安慧南里建造了18棟25層住宅,安慧北里建造成25棟18-25層住宅,在大北窯國際貿易中心建造2棟30層國際公寓,位于龍潭湖南側的方莊住宅區,在181萬平方米的住宅中,高層建筑占到87%,是全市高層住宅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從1994年開始建設的望京新城A5住宅區,基本上是高層住宅,屋頂標高達到102米,成為超高住宅樓。
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作為高檔商品房出售的高層公寓在北京多處地方興建,以12層至30層居多,地點分布在北四環亞運村附近,東二環至東三環附近,西二環至西三環路,南三環路至豐臺等。從上世紀80年代以后,辦公建筑的數量增加,建筑標準也有較大的提高。1997年竣工的國家經貿委辦公樓位于西便門立交橋南側,地上28層,地上通高達133米,成為目前政府辦公樓最高的建筑。
現在高層、超高層(100米以上)的建筑在北京的舊城內外都有分布,幾乎無規律可循;在二環路以內,不斷新建標高50米以上的建筑,幾乎年年都有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往后高層和超高層的建筑越多,建筑高度越高。1987年元月中央電視臺發射塔在玉淵潭湖畔開工,于1990年7月主體完工,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樓、桅桿五部分組成,總高度達405米,成為北京城市規劃區內的最高點。
畫外音
在競相建設高層建筑,對北京古都風貌的保護帶來極大威脅的情況下,1985年8月首都規劃委員會出臺《北京市區建筑高度控制方案》。幾乎是在同樣的時間段內,城市規劃、文物保護與管理部門不停地呼吁著北京城市的限高;而北京城市的東南西北如同一個大工地,不斷地在利用各種先進技術來增高。事實上,混亂無序的商業開發,致使在緊鄰故宮的舊城核心區內相繼出現了一批高層建筑,從景山望去,已形成對故宮的壓迫之勢,高度和體量對故宮構成了威脅。加之摩天大樓接踵而至,打破了北京城傳統的天際線和城市景觀。
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她的歷史有相當一部分是用城市的建筑來表現的。也可以說城市的建筑形式、建筑格局最直接地反映這個城市的特點,一旦這個城市的最值得炫耀的歷史建筑被淹沒在鋼筋混凝土的構筑物中,那么這個城市的歷史也就被割裂了,歷史名城的地位也就沒有了根基。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