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利建設50載
admin
2003-06-21
來源:景觀中國網
解放后,國家和政府非常重視京城水利建設。由于玉泉山水源日漸減少,為解決北京市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北京市實施了京密引水工程,從密云水庫引來的清水經青龍橋直入昆明湖
解放后,國家和政府非常重視京城水利建設。由于玉泉山水源日漸減少,為解決北京市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北京市實施了京密引水工程,從密云水庫引來的清水經青龍橋直入昆明湖,自繡漪橋流經長河在八里莊塔南與永定河引水渠匯合同入玉淵潭。1978年完成的“河湖分家”工程,保持住了昆明湖的相對水位。
世界49個特大城市,惟有北京和墨西哥城不是倚水而建,沒有大的河流通過。隨著北京向現代化都市邁進步伐的加快,京城人工水系在承襲古都文脈、改善生態環境、美化城市景觀以及便利水上運輸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日益顯露出來。1990年底進行了昆明湖240年來的首次清淤,清挖面積120萬平方米,平均挖深57厘米,恢復了清漪園時的風光地貌。1998年以后,市政府又投巨資整修城市水系,昆明湖上下游幾十公里長的河道得到全面整治,為昆明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清流活水。
世界大國首都及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都如西安、洛陽、開封等都靠大江大河而建。北京沒有可依靠的大江大河,但清朝末1911年只有76萬人,面積只有今日二環路圍起來那么大,僅用地下水就夠了。隨著人口增多,北京缺水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上個世紀50年代初這個問題已露端倪。當時盡管北京附近有著永定河和潮白河兩大水系,但是由于兩大水脈的水流季節性很強,沒有水庫蓄存,無法利用。整個市內河湖水系全部依賴玉泉山的泉水水源。其流量只有0.7—1秒/立方米。而市內的自來水則完全依靠地下水提供,其總供水量只有1—2秒/立方米。每逢夏季,自來水已感壓力不足。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缺水問題越來越嚴重。
上個世紀50年代初,中蘇兩國協議中,確定由蘇聯派遣專家來中國幫助解決總體利用水力資源的規劃勘測工作,其中包括永定河的根本治理和流域開發。永定河雖然沿北京西部流過,但季節性強,雨季洪水成災,旱季近乎斷流,難以利用。治理永定河的重點是在其上游建設官廳水庫。該水庫控制永定河全流域的95%,建設目的包括防洪、蓄水、發電、供給首都工業與生活用水,并適當地發展灌溉與航運。其主要工程含攔河壩、輸水道和溢洪道三項建筑。總投資3564萬元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