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風貌:扮出個性特色—淺談城市風貌特色設計
admin
2003-06-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隨著經濟的騰飛,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我國的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著一片片新建的城市,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我們在驚嘆之余,不禁產生一種迷惑和憂慮。中國城市建設在
隨著經濟的騰飛,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我國的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著一片片新建的城市,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我們在驚嘆之余,不禁產生一種迷惑和憂慮。中國城市建設在追趕西方建筑理論的潮流下,忽視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條件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本質上的巨大差異,“南方北方一個樣,大城小城一個樣”。照抄照搬,“洋為中用”的現象在城市中比比皆是,導致建筑風格的千篇一律,城市面貌平庸無奇。強化城市個性特征,進行城市風貌特色設計已引起了多方有識之士的重視。
城市風貌特色設計即城市景觀特色設計,指城市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生態、民俗等等內涵綜合顯現出的外在形象的個性特征。我們進行風貌設計的任務是要挖掘城市所特有的內涵及內涵的信息載體,運用城市設計理論合理組織各項風貌特色構成要素。那么如何挖掘和利用城市風貌特色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尊重地域性地域性是指一種環境特征,體現在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這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指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氣候)和材料技術條件,后者主要指文化背景———在一定政治、經濟基礎上產生的價值取向、社會心態、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必然產生不同的建筑文化,但是風格習慣與時代精神也起著同樣的作用,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共同決定了城市的風貌特色。比如,蘇州與威尼斯同樣都因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水城景觀,兩者相比有相似之處,但風格的差異仍然是很大的。中國詩人是這樣描摹蘇州的:“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而拜倫眼中的威尼斯卻是這樣一幅景象:“許多建筑物忽從河里升起,仿佛魔術師揮動魔棍后出現的奇跡。”
同時,單單只是保存城市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觀是不夠的,社會在發展,城市也需要不斷的更新。水城威尼斯為保護舊城,在70年代開始在距舊城5公里左右的地方建設了新的城區,但隨著人口的遷出,舊城活力急劇下降,成了“旅游者的城市”,近年來市政府又開始動員居民回遷老城,以增加其活力。我國許多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的城市,例如重慶山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在對城市特色風貌的保護中也應注意這個問題。
增強尋根意識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像蘇州、威尼斯這樣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那些自然、人文環境都不是那么優越的城市中,可以用尋根的辦法創造特色。
什么是尋根?尋根就是一種文化認同。六十年代,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思想方法風靡一時,它跟文脈主義結合起來,在文學中提倡探索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下面的深層結構,往往追溯到民族的起源,原始的文化等方面去,這就是尋根意識的起源。
沈陽就是從尋根這方面創造城市風貌特色的。太陽鳥是沈陽新樂遺址出土的一件古代木雕藝術品,據考證,它是新石器時代聚居在沈陽一代部落的氏族圖騰。因此沈陽在進行城市設計工作時,把太陽鳥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進行考慮,在市中心廣場上設置了高21米的大型雕塑“太陽鳥”,使它成為沈陽市的標志。
西方國家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更為重視尋根意識的表達。威尼斯在中世紀曾為海上霸主,于是威尼斯人結合民間和宗教傳說,把威風凜凜的三翼飛獅作為城市的標志。在圣馬可廣場的柱頭、重要建筑的立面、城市宣傳手冊,甚至連入城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旁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城市設計不僅強調物質環境,更加重要的是塑造場所的意義。可以說,光用建筑實體界定的空間是沒有意義的,缺少活力的。要豐富城市活動、內涵,提高環境藝術質量,任何有意義的城市景觀現象都應有其場所意義,這樣較容易被市民認同,形象不易被扭曲、改變。尋根意識的增強在很大程度上賦予城市深刻的文化涵意,加強了市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尋根與尊重地理環境一定要防止墨守成規。陜西窯洞、云南土家族吊腳樓、重慶山城,都是特色,但如果為了保存這表面的特色,就讓人們生活在沒有通風設備、采光設施的窯洞里,住在陰暗潮濕的吊腳樓中,拒絕現代化的進程,那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呢?因此,尋根意識不應該停留在表面層次上,而應從實際出發,探求新的方式方法,吳良庸院士主持的北京菊兒胡同工程和清華大學方可博士對北京舊城的“有機更新”研究,在這方面給人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植根現實生活現實生活包括現代普通老百姓的養老撫幼,工作學習,休息娛樂,包括現代的科學、技術和工業能力,也包括當前國家的經濟體制,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總之,包括現實中跟建筑的設計和施工有關的一切方面。現實生活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變化,城市設計只有根植在這塊有生命力的肥沃土地里,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新的物質、能量,成為開放的系統,生生不息地向前發展。
在我國目前的小城鎮建設中,一些地方出現了為了風貌而建設風貌的做法,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比如上海目前正在進行的“一城九鎮”規劃,要把上海附近的九個小城鎮按中外不同風格進行規劃建設,引起了各方面的不同反響。很多人認為,這種不顧城鎮居民感受,把外來風格強加在城鎮建設上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而上海太平橋地區的新天地改造項目由于較好地考慮了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把引入新內容和保存原有建筑和城市空間形態相結合,就受到了人們的一致好評。
如今,經濟與文化的全球化趨勢已不可避免,傳統的封閉式城市結構已遠遠不能承載人們開放的生活。然而,盲目的保護和破壞性的開發都可以對我們本已脆弱的傳統城市造成更大的破壞。在城市的建設中,我們要結合舊城的更新和新區的建設,保護發揚城市的風貌特色,最終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一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環境。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