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圓明園大水法遺址
150年前,圓明園遭英法聯軍劫掠并被付之一炬,成為中國人內心永遠的傷痛。時代幾經變幻,中國綜合國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大水法等劫后廢墟依然矗立園中,圍繞圓明園是否應該重建的爭論,從未停止。
百余年間,幾代人試圖重建圓明園的計劃也在爭議聲中幾經波折,從修復園中古建,到異地“重造”圓明園,每個計劃出臺都能挑動中國人最敏感的歷史神經,掀起新一輪“修”與“存”的論辯,并逐漸形成“廢墟派”和“重建派”兩大陣營,辯論曠日持久,然而始終沒有形成定論。
“廢墟派”主張歷史不容抹殺,應保留圓明園遭焚毀后的殘跡以警示國民勿忘國恥,而重建恐有勞民傷財之嫌;“重建派”則主張,重建或修復圓明園可以恢復民族往日榮光,撫平這段歷史創傷,而目前已經具備這樣的財力和技術水平。
對于圓明園是否應該“重建”的問題,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韓水法有自己的看法。“歷史的‘蒼涼感’很重要!”他對記者強調,因此有必要保持大水法、西洋樓這些標志性歷史廢墟的“舊貌”,“甚至可以做一個大一點的整體廢墟模型”,而部分山水景觀則可以復原。
韓水法這種“折中”觀點代表了中國社會對待歷史遺跡的一種新的態度。今年3月開始,圓明園對150件園中重要文物進行了修復,就是本著“恢復原貌”的原則,因此并未引起大的爭議,這也反映隨著理性論辯的深入進行,中國社會對待過去年代傷痛歷史的態度正逐漸趨向成熟。
最近一次爭議的緣起反倒不是北京的圓明園遺址本身。2008年2月18日,浙江橫店在北京高調宣布,計劃耗資200億元,按1:1的比例“重造”一座“圓明園”,這種“異地重建”的新模式是圓明園被毀140多年來首次遇到,除了給古跡保護和歷史研究領域提出一個新的課題之外,也再次把重建問題引入到爭議的漩渦之中。
很多人對這一龐大復古工程的巨大投入、重建動機,以及是否能夠達到古代的工藝水平都提出了疑問。北京圓明園管理處也提出質疑,認為“盛時的圓明園是山形、水系、植物、建筑四大園林要素組合達到極致的表現,是獨特地理環境和文化氛圍孕育出來的文化名園,對它進行重建需要有足夠的歷史資料為依據”。
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即便復建的是一座“商業的圓明園”,也可與“國恥的圓明園”并存不悖。在更妥善地保護好圓明園遺址,讓其作為一種歷史的刻痕傳承子孫后代的同時,大可不必拘泥于“保護”的形式。退一步講,異地重建圓明園即使純粹出于商業開發目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也“無可厚非”。
盡管這一重建計劃在短短一年后就因為土地問題被當地官方叫停,但在中國社會中掀起的波瀾至今沒有完全平息。
“重建不重建不是錢的問題,主要矛盾在觀念上,而且不能一概而論。”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杰對記者表示,“廢墟派”和“重建派”之間的爭辯一直沒有停息,其實仔細研究會發現,雙方有時討論的重點并不一致,如果能理性地互相溝通,求同存異,相信會在一些方面達成共識。
陳名杰表示,目前看來,可以有選擇地恢復一部分內容,比如土木建筑之類,讓人有強烈的對比,更能激起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感。但他也強調,“西洋樓、大水法肯定不能重建。針對這個問題,一定要理性看待。”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郭黛姮則認為“當務之急是保護而不是復建”,圓明園是文物單位,要按文物保護原則做,目前定性是遺址公園。但有些還可以建,但怎么建,要研究。
年近七旬的郭黛姮,是梁思成的學生,自小在北京長大,曾主持規劃了雷峰塔新塔重建工程和北京恭王府府邸修繕工程,在保護文物的同時再現了當時的建筑和景觀。
“在保護現有文物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修復和重建一些古建筑,比如運用現代技術、現代材料,設計和建造一些園林藝術品。這可以傳遞給后人一種關于古代園林的信息,讓后人了解古代建筑藝術的智慧和輝煌。”郭黛姮說。
對于商業對圓明園等歷史遺跡的侵入,韓水法也表達了擔憂。他說,如今的圓明園中有許多“人為添加的現代建筑”,“里面太商業了,很好的東西、很有紀念意義的東西被庸俗化”,都應該拆除,這樣才能維持歷史遺跡的原貌。
他還舉了德國柏林、德累斯頓等城市的例子說,二戰中這些城市的歷史建筑盡數被毀,但戰后依據19世紀照片進行復原重建,特別是保留了皇宮、劇院、街道等重要歷史景觀的原貌,是很好的示范。
圓明園重建問題的爭議,如同近年來追索流失文物的問題一樣,時而在公眾面前凸顯。韓水法說:“(關于這個問題)一個人一個看法,爭議會永遠繼續下去”,他理解社會在這方面的分歧。
這種爭議本身也反映了在國力提升和國際影響力擴大背景下,中國社會和民眾如何對待傷痛歷史的糾結以及回歸理性探討的態度。韓水法表示,關于圓明園的重建應當綜合考慮,重要的遺跡可以恢復到剛剛被焚毀時的程度,并且去除“中國人后來自己破壞的部分”。目前保存的一些圓明園焚毀前拍攝的珍貴照片,可以作為重建時的參考。
“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曾經說過,‘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傾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歌唱時間漫不可信的變遷。’”郭黛姮對記者說,“他們認為古建筑承載著一段深厚的歷史信息。這與現在我們對古建筑的保護思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