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項目基地位于長沙市湘江西岸的江灘,總長度約為10公里,寬度約50到300米,總面積約為154公頃。東與橘子洲風景區隔江相望,西與岳麓山風景區遙遙相對,周邊高校云集,占據絕佳的地理位置。
▲與橘子洲風景區隔江相望
然而作為灘涂地,這里既沒有呈現出生態濕地的生機盎然,也沒有在雨洪過后的漫長旱季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娛樂的場所——生態功能與城市職能亟待開發;粗糙的人工介入使江灘與周邊的山水生態產生斷裂,其空間也未能與周邊城市用地建立有機聯系——場地孤立問題需要解決;從景觀結構上看,長沙古城、橘子洲到岳麓山是長沙最重要的視線通廊,而此處的江灘是唯一的景觀缺口,其破敗的外觀嚴重影響了城市觀感——江灘景觀急需提升。
▲ 改造前的場地
▲ 總平面圖
“水沒旱出”是場地最大特點
項目場地的水位變化極大,呈現年度循環的特征:每年九月至次年五月為湘江的低水位時期,這段時間江灘幾乎全部露出水面,甚至有的年份場地還會出現干旱的跡象;而六、七、八三個月是湘江的豐水期,江灘則會遭受不同程度的河水侵蝕。如何在如此不穩定的現狀條件下達成設計目標,是此設計的最大挑戰。
▲場地水位受到降雨量影響
基于變化的生態基底的多維度設計
面對多變的生態基底,設計團隊決定尊重江灘的自然屬性和因季節而變化的水文特征,以常水位線、豐水期水位線、行洪期水位線為界限,分層次選擇不同的植物策略和場地設計策略。
▲不同水位高度選用不同的植物,提高江灘的物種多樣性和抗性
植物的多維設計助力生態修復:現狀粗糙的硬質堤岸和單調的植物物種選擇是造成東西方向生態通廊和南北方向生態岸線斷裂的重要原因。增加植物多樣性是疏通生態廊道和加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鍵。設計團隊首先羅列出此物候區的抗澇耐旱植物,又從實地出發先后考察了周邊湘江上的興馬洲、月亮島、巴溪洲等環境相似的洲島,借鑒長勢良好的植物種類,篩選出垂柳、河柳、楓楊、落羽杉、池杉、烏桕、楊樹作為骨干樹種栽植常水位以上的區域形成風景林帶。地被植物則是分為三類:出于雨季行洪的考慮,常水位以下在保持現狀植物的前提下穿插種植巴茅,引導場地形成有秩序的大片茅草景觀;旱澇過度區域隨著地形不斷抬高種植細葉芒、矮蒲葦、狼尾草、旱傘草、水生美人蕉、水生鳶尾、千屈菜、鳶尾、萱草等不同程度耐勞抗旱植物。二十年一遇的洪水位線以上的堤坡表面則是種植細葉美女櫻、波斯菊、大花金雞菊,形成高密度花叢,豐富景觀。
植物群落配置搭配微地形塑造,場地為鳥類、魚類、軟體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實現了物種多樣性,恢復了健康的生態循環。
▲豐富的植物為鳥類、魚類、軟體類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從周邊自然環境中篩選適宜的植物種類作為骨干樹種
▲植物種類分層設置
人工裝置的合理選擇:人工裝置主要從自身加固和減少干擾兩方面進行設計。在豐水期水位線以下,灘地步道采用了混凝土、鋼網等耐水材料以對抗河水沖擊;深入水中的柵格棧道和觀景平臺則選擇挑高架設,為植物生長留出足夠的空間,同時可保障行洪的順利進行,從而縮短場地被浸泡的時間。
▲觀景平臺鳥瞰
▲深入水中的柵格棧道和觀景平臺
▲灘地步道采用了混凝土、鋼網等耐水材料以對抗河水沖擊
活動空間的分層設計最大限度滿足市民活動需求:為適應不同水位的活動及觀景功能,設計考慮了堤頂觀光步道、堤腰綜合慢行道、灘地悠游步道三種不同高程的步道系統。
▲為適應不同水位的活動及觀景功能,布置了三種不同高程的步道系統
▲ 設計師用軟件模擬了在不同水位場地的淹沒情況
公園的出入口位于堤頂,間距700-1000米布置,主入口的布置與瀟湘大道人行過街設施位置相結合,保證可達性,增加城市與自然的鏈接度。堤腰路位于豐水期水位線以上,設計團隊將現狀道路改造為自行車和步行混行通道,增設座椅、廊架等休憩設施。
▲自行車和步行混行通道
在地勢較平坦的場地設計了五個活動空間,保證豐水期大面積被淹沒的情況下仍舊可以保證市民活動需求,實現城市開放空間的價值。灘地棧道位于常水位線以上,途中延伸出少量觀景平臺,引導人們以最近的距離感受自然的魅力,“無座位”設計可以縮短人的停留時間,以減小其行為對生態的干擾。
▲灘地棧道位于常水位線以上,途中延伸出少量觀景平臺
▲游客在棧道上騎行
城市效益的激發
江灘公園建成后,讓長達40余公里的湘江風光帶長沙城區段建設畫上圓滿句號。有關監控數據表明,湘江風光帶長沙城區段目前每天至少10萬人出入,成為長沙最大城市綠色公共空間。
江灘公園使“荒地”變“綠洲”,消除了附近居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為游客提供了更健康的與自然親近的方式。
一城一味,江灘公園的湘文化調動著每一位游人的歸屬感。設計借用了長沙重要歷史文物竹簡作為景觀構筑物的原型,并用現代的設計手法打造了“白沙江灘”的景觀風貌,具象了長久以來人們對長沙城的記憶。
▲江灘公園使“荒地”變“綠洲”
湘江的水文形態則是以景觀肌理的形式貫穿在活動空間中,湘江蜿蜒曲折的形態、波浪的動感、水面的紋理使江灘公園與環境融為一體,強化了湘江的地域特征;底蘊深厚的麓山文化在湖湘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設計團隊將其以圖文形式融于景觀,與文化景觀構筑物進行結合,相得益彰,用最直接的方式進行文化傳輸,使游人在快節奏的城市里放慢腳步,品讀獨屬于這里的精神與氣質。
▲小廣場平面
▲廣場上圖文形式的文化輸出
▲設計語言中采用了大量的波浪和弧線
平日的傍晚或是周末的午后,走進與高樓大廈一路之隔的江灘公園,置身大自然享受閑暇時光。公園里隨處可見市民散步、騎行、休憩觀光的身影,樹影交織之下,或隨便在堤腰路上走一走,或在小廣場停下來和熟人寒暄。
▲游客在小廣場上放松休閑
再往下走幾步臺階,江面便鋪在眼前,灘地棧道更是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行走在江面、漫步在綠叢,人們紛紛在觀景平臺駐足,西望岳麓山,東觀橘子洲頭,在景區的拼圖里,聆聽百鳥爭鳴,欣賞隔岸風景。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俯瞰這片江灘,但只要走進去,你已經置身于自然。
▲黃昏的江灘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contact@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