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必要準確定義建筑學的性質。建筑學在歐美國家是屬人文或藝術學院,而在中國都屬工學院。 不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并不是要求現在要建古代紅墻碧瓦、磚木結構的
“我們有必要準確定義建筑學的性質。建筑學在歐美國家是屬人文或藝術學院,而在中國都屬工學院。
不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并不是要求現在要建古代紅墻碧瓦、磚木結構的建筑,而是要傳承民族建筑的文化內涵,運用中國傳統建筑的‘符號’,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彭培根
抄襲建筑符號導致千篇一律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如何評價我國現在城市公共建筑、房地產開發對建筑文化的理解?
彭培根(以下簡稱“彭”):國際建協UIA過去的五次大會的宣言都強調“規劃和建筑設計要體現區域性的文化特色”,如此持續呼吁為的就是用來防止由于工業社會的發展,把城市、區域文化改造成千篇一律的模樣??晌覀冞€是原始并且笨拙地抄襲別的國家的建筑符號,像羅馬的柱廊、拱門和雕塑,結果千篇一律,并且不僅失去建筑原來的文化含義,而且脫離中國建筑文化。
記:中國建筑在“民族性”與“現代性”之間,應該如何處理好全球化與地域建筑文化的關系?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應該怎樣融入并運用?
彭:不同文化之間盡管有差異,但并不是不相融。不忘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并不是要求現在要建古代紅墻碧瓦、磚木結構的建筑,而是要傳承民族建筑的文化內涵,運用中國傳統建筑的“符號”,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中國已經有不少這樣的經典建筑,像上海的金茂大廈,盡管沒有中國傳統建筑的琉璃瓦,但卻把中國“塔”的神韻、竹子向上生長的精神非常傳神地表現出來,做到神似。
中國城市被評“追新變態” 記:中國建筑界的“斗士”越來越多,在城市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環境里,您覺得還有什么需要您和其他建筑師去“斗”?
彭:過去的20多年正是西方國家反思城市建設錯誤,崇尚回到重視基本功能、樸實大方、親切的建筑的時候,這正是中國藝術哲學里的“大美無言”和“大美無形”的理念。但中國這十多年來的標志性建筑卻在追求另類的視覺刺激。2004年9月19日紐約一家報紙整版報道了中國過去30年的城市建設,用“追新變態”一詞做總結。
記:有人以為國外的建筑文化總比中國的有魅力,國外的設計師比中國設計師有創意,您怎么認為?
彭:中國人培養了自己的衛星和導彈科學家,為什么在建筑設計上就要迷信外國建筑師,其實,中國有很多杰出的建筑師,像體育建筑大師馬國馨,還有王小東、關肇鄴、程泰寧、陳世民、崔彤和崔愷等等。但給本土建筑師的機會太少了。韓國人從1988年奧運會起,就把該屆奧運會的總建筑師柳春秀等逐步地栽培推崇出來,像培養他們自己的大宇、現代汽車、LG、三星等知名品牌一樣,培養和保護這些建筑師成長為自己的并且是國際知名大師。
“建筑師”在中國近30年才出現
記:建筑設計師的方案要遵循業主要求、經濟收益而改變,是否因為我國的建筑設計師不夠權威?
彭:在國外,建筑師是絕對權威的,每個建筑最后的完工驗收是要經過建筑師簽字的,而在中國,建筑師這個稱呼只有30年的時間,比歐洲500年的歷史晚了很多。并且中國建筑師大部分還是業主和領導人的繪圖員。
記:在發揚和繼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方面,建筑師應當擔當什么樣的責任?
彭:首先,我們有必要準確定義建筑學的性質。建筑學在歐美國家是屬人文或藝術學院,而在中國都屬工學院。建筑師在西方社會傳統中,是推進文化的先驅者之一。后現代主義,是建筑師做了文化先驅者。繪畫、音樂和文學等隨后才跟進。建筑師是被社會承認的城市面貌和靈魂的塑造者,也是最具象的文化工程師。
我個人的定義就是:“一個好的建筑應該是反映當代人類文化成果的、創造明日更好生活環境的科學、哲學及藝術的綜合結晶”。只有按這個定義定義中國的建筑師,那么才能從設計師設計的思想源頭正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其藝術價值。其次,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取得一些成果時,在城市規劃及建筑設計的引進國際智力上,應依照“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原則來培養中國自己的建筑師和規劃師。
人物簡介 彭培根,清華大學資深教授,研究生導師,歸僑先進個人獲獎人之一;大地建筑事務所(國際)董事長·總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1943年出生于安徽阜陽;
1949年隨父母去臺灣;
1970年獲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筑學及都市計劃系學士;
1973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建筑學碩士;
1972-1981年在美國十大建筑事務所之一C.F.Murphy及加拿大B+H等國際著名事務所做建筑師;
1978年入加拿大籍;
1982年應清華大學之聘,回到祖國定居,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1996年獲得中國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的資質。
啟事 中外建筑與文化論壇將于11月10日開幕,本報將對中國建筑界、文化界一些名家大師作面對面的訪談,近期將陸續刊出訪談文章,敬請關注。?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